“刘氏醋坊”40年的发展路

陇东报 2018-12-29 09:07 大字

文/图本报记者 闫慧

2018年12月8日,星期六,醋头醋味业食品有限公司现任“掌门人”刘继统依然没有休息日,一批新包装、新口味、主打养生保健的荞麦香醋即将从这里启程,登陆天津和北京的大型连锁超市。

这是他从父亲手中接过家族企业重担的第10个年头,也是一个“80后”走过艰难创业的10年。“醋头醋”从宁县的一家乡镇企业进驻到庆城驿马工业集中区,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单体食醋生产企业,“醋头醋”系列产品也开始作为“西北名醋”的代表惊艳亮相全国。

一脉传承

35年来,宁县瓦斜乡刘坳村“刘氏醋坊”的传人刘志振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做醋、卖醋。

20世纪80年代前的庆阳“家家有醋缸,户户会做醋”,特别是在一些乡镇集市上,卖醋、买醋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刘氏家族历代以酿醋著名,明清时期用几口大缸酿醋,以蒸、酵、熏、淋、陈“五法”酿造生产五粮缸醋而远近闻名。

蒸料让原料中的各种成分充分分解,给糖化和发酵创造有利条件,之后再进行独特的“三边”发酵法,即边糖化、边酒化、边醋化,为食醋风味的形成奠定基础。熏料是酿醋工艺的又一大特色,通过改善醋醅的风味,形成醋的色泽和香味,将淋过醋醅的醋煮沸后流入熏醅池,加入花椒、大料、良姜等营养调料包浸泡两小时放淋,再进行陈酿。

在刘志振的记忆里,奶奶做的醋需要陈酿三年,香气浓郁,回味甘甜,乡里乡亲没有不夸赞的。“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我父亲在生产队里挣工分,一下工便挑着两个醋坛子走东串西,从方圆几里的乡亲们手里换取糜子、高粱等杂粮,换回来的杂粮一部分用来做醋,余下的部分留着家里吃。”

1984年,21岁的刘志振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担子”,他一边推着自行车走村串户去卖醋,一边跟着父亲学习做醋的祖传手艺。瓦斜街道上常常可以听到他的吆喝声:“卖醋,这才是真正的好醋,5分钱一斤。”

1986年,刘志振花300多元买回一台黑白电视机,这在当时引来不小的轰动,一到晚上,全村的人都挤到刘家的窑洞里看电视。

从买回全村的第一台录音机、第一辆自行车到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再到后来成为全村第一批“万元户”,刘家的醋越卖越红火,刘家的醋缸也从5缸、8缸,扩大到12缸。

而此时的刘志振已经强烈地感受到改革的春风扑面而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突破了“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全面活跃农村经济。

“那时候,我们家还是以务农为主,卖醋只是个副业,就为赚点钱补贴家用。后来醋卖得越来越好,国家也有了政策,个体也可以放开搞经营,我就和家人商量着干脆把这个生意做起来。”刘志振说。

踏浪而行

1991年,刘志振正式办理了个体工商营业执照,“当时都说我是个体户,我还记得这张营业执照是用毛笔填写的,上面还附着一张照片。”拿到营业执照的刘志振,心里感到特别踏实,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扩大醋坊的规模。

于是,刘家率先在全村盖起了新房子,将醋缸扩大到20多个。“从这时候开始,我们全家决定专注于做醋,把这个副业当成主业来经营。”打定主意的刘志振花4000多元买了一辆二手的蓝驼牌三轮车,打着“陇东五香熏醋”的招牌,走出瓦斜乡,把醋卖到宁县的长庆桥、盘克以及西峰、镇原等地。

1994年初春的一天,刘志振坐车从西峰返回瓦斜的路上遇到一个人,两人的一路交谈在他心里掀起了波澜。

“他当时对我说,国家现在鼓励大办乡镇企业,带动发展农村经济,农村致富的带头人政府不仅要表彰,还要奖励。你家里有祖传的做醋手艺,在本地又有知名度,在家里做那不行,要把你的醋厂做成一家乡镇企业。”

后来刘志振才知道,和他交谈的这个人正是当时乡政府经贸委的负责人,刚从天津考察乡镇企业回来。

办企业?这在当时还是个新鲜事儿,刘志振觉得忐忑不安,他又往乡政府跑了几趟,详细了解相关政策,回家再和父亲反复商量。“我父亲当时比较顾虑,担心政策万一变了怎么办,政府把厂子收了怎么办,我把了解到的政策都给他讲通了,他也就放心了。”

在乡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刘志振在瓦斜乡南街租了3亩地,拿出多年的积蓄,准备投资10万元建厂房、买设备,开办一个像模像样的食品厂,可就在开工建设的时候遭到了周边村民的反对和阻拦。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你个人怎么能办企业,还占了这么多地,后来还是乡政府出面给群众讲政策、做工作,食品厂的建设才得以顺利进行。”刘志振说。

那一年,刘志振31岁,虽然他已经围着“醋”打转了十几年,但他的创业之路才真正开始。

“30间厂房整整盖了一个月,我20多天都没出厂门,搬砖、抹墙、粉刷都是自己干,每天晚上干到1点多才收工。到南方去买设备的时候,能搭顺车的搭顺车,舍不得到饭馆吃饭,饿了就买方便面吃,困了就在车站睡一觉。”

刘志振说,食品厂的牌子挂好之后,他想到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坚持采用传统工艺,酿造地地道道的庆阳好醋。

1997年,刘志振被宁县表彰为“1996年度创办乡镇企业先进个人”,食品厂年产熏醋100多吨。

子承父业

1998年,刘志振注册了“醋头醋”商标。说起这个商标的来源,他笑着说,那是因为妻子出去卖醋的时候常被人称为“醋头”,而他在后面加了一个“醋”字,又好念又好记,“醋头醋”这个名字从此便叫响了。

转眼到了2008年,刘志振的儿子刘继统即将大学毕业。而此时的“醋头醋”虽然已经打开了全市的销路,却面临着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缺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困扰,企业发展陷入瓶颈期。

刘志振不想让儿子像自己一样辛苦,没日没夜地守着这份家业。而在大学学习企业管理的刘继统,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想法,他想要把“醋头醋”这个品牌做大做强,把庆阳传统食醋酿造工艺传承下去,他对父亲说:“做醋我是心甘情愿的,我要像你一样干一番事业。”

22岁的刘继统和父亲当年一样,对这个传承千年的酿造工艺有着一份执着的信念,更有着一份责任担当。

刘继统带着父亲考察了山西、四川、江苏等地国内知名的酿造企业之后,率先在庆阳及周边地区的酿造行业引进了HDPE食品级醋桶生产线,开始生产包装醋。

有了包装,“醋头醋”的产品就能往外销、往远销。他跑市场做调研,寻找代理商,洽谈销售点,又协调贷款购买了5辆箱式货运车,把醋销往宁夏、陕西等地,进一步拓宽市场销路。

2010年,“醋头醋”荣获“甘肃省著名商标”称号,迈出了走向全国市场的第一步。

然而,随着销量的不断增长,原有的生产能力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老厂区满负荷运转,很多客户找上门来提货,产量却一直跟不上。

刘继统和父亲商量,企业要想发展下去,必须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扩大生产能力,提升竞争力,从而在全国市场打响本土品牌。

要走出这一步谈何容易,资金从哪里来?土地又到哪里去找?

2013年,庆阳市提出打造“一区四园”,开发“一线八域”的区域发展战略,庆城驿马工业集中区定位为农产品食品加工产业园,对符合条件的入驻企业在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和保障。

借此契机,刘继统对原宁县醋头醋食品厂进行了股份制改组,成立醋头醋味业食品有限公司,并通过融资贷款解决了企业投资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

2015年,“醋头醋”入驻工业园区之后,新建醋头醋农耕文化产业园,占地53亩,投资1.2亿元,引进先进的全自动液态醋生产设备,建成年产5万吨食醋生产线、1万吨酱油生产线、电子商务中心、岐黄晒醋田、窖藏银行等配套设施,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

刘继统说:“创业如浪中行舟,只有坚定信心,矢志不移,果敢地搏击冲浪,才能到达成功彼岸。”

“醋头醋”从家庭作坊起步,到发展个体经营,再到大办乡镇企业,如今已经转型成为一家集生产、旅游、观光文化、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龙头企业,35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进程。

2018年11月,在全市东西部扶贫协作与对口支援项目的支持下,“醋头醋”系列产品与天津、北京的大型商超建立供货渠道,打开了面向全国的市场。与此同时,甘肃省出台了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28条措施,着力破解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

刘继统说:“我们的企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最好时代,我已经做好了拥抱春天的准备。”

新闻推荐

东风照相馆的60年“光影”故事

本报记者郑朝静尚倩在庆城县南大街钟楼巷口,有一家已经营了60多年的照相馆,提起这家照相馆的名字——“东风照相馆”,很多庆...

庆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庆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