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种植结构全面调整 农民告别“靠天吃饭”
本报记者 李馨怡
“对于一辈子从黄土地里扒拉粮食的农民来说,土地就是爹娘。以前想要不饿肚子,就要养好土地、靠天吃饭,小麦、玉米、菜籽是每年必种的,辛辛苦苦一整年收入不足千元,勉强能满足一家口粮。”12月2日,在蔬菜大棚里忙碌的何林回忆道。
今年52岁的何林是庆城县玄马镇的一名种植专业户。“以前种地全凭老人积累的经验,靠农家肥养土地。现在有了大棚,温度、湿度都是科学管控,还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定期上门检测土质,根据土壤情况补给土地所需要的营养,农作物长势非常好,一年四季都能获丰收,西红柿、辣椒、黄瓜个个都能卖出好价钱。”何林说。
眼下,何林的两个孩子已经完成了大学学业,对于未来,何林笑着说:“以前总想让他们留在大城市,现在农村生活条件好了,如果孩子愿意回来学习现代农业种植,我也是十分乐意。”
看到发展现代农业赚钱轻松还有政府补贴,农民石小华放弃了城里经营的小饭馆和商铺,回到老家承包了10个大棚。“如今种地都科学化了,上次我外出学习,看到有些地方可以智能检测土壤营养成分,土质缺什么就能补什么。”石小华说,“1个大棚年收益几万元,工作环境贴近大自然,没有城市的喧嚣,心情也豁然开朗。”
如今,越来越多像何林和石小华这样的农民,利用新技术手段提高土地产量,轻轻松松踏上了致富路。
改革开放40年来,庆阳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按照重建“陇东粮仓”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改革,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从改革开放前的粮食严重短缺,发展到如今粮谷满仓、自给有余,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持续向好。
40年来,庆阳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中有升,耕地面积经历了U型变化过程。粮食总产量总体呈增长态势,1990年粮食总产突破80万吨,1998年突破100万吨,2010年突破120万吨,2012年突破150万吨之后连续几年保持稳定,2017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32.68万吨,比1978年翻一番,环县、宁县、镇原县多次被国家评为“产粮大县”,农民实现了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从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的变迁。
据市农牧局工作人员介绍,总体上来看,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全面调整和新栽培技术的推广,使得粮食作物种类丰富,产量也相应提升,促进了农村土地从低产量向高收入的转变。庆阳市经济作物主要包括油料、烟草、蔬菜、瓜类、黄花菜、中药材等。1986年,庆阳经济作物面积为78.82万亩,占农作物总面积的11.44%。1991年全区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04.61万亩,占农作物总面积的13.26%,播种面积首次突破百万亩大关。此后,随着“烟、果、羊、油”支柱产业和以草畜、苹果、瓜菜为主的“六个百万”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多种经营迅速发展,基地建设带动了种植结构与作物布局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稳步扩大。2003年,全市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已达203.94万亩。以油料、瓜菜、黄花菜为主的经济作物品种结构不断优化,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经济作物产量、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2008 年,全市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已达290.44万亩,占农作物总面积的23%,播种面积比1986年增长了268.49% 。2009年至2015 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在244.75万亩到277.49万亩之间,总产量在168.63万吨至209.94万吨。
新闻推荐
文/图本报记者郑朝静从庆城县向南沿着莲高公路蜿蜒前行,一会儿时间,眼前便出现了一个整洁美丽的乡村,这里就是庆城县高楼镇...
庆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庆城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