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扶贫的新作为
老区扶贫的新作为
陇东报记者 闫慧 焦敏龙
2015年以来,庆阳市把扶贫攻坚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首要政治任务,围绕“六个精准”,按照“五个一”的工作思路,深化拓展扶贫攻坚与双联行动深度融合,扎实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扶贫、产业开发扶贫、公共服务扶贫和能力建设扶贫,不断完善和创新工作机制,狠抓扶贫责任落实,精准发力,合力攻坚,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15年,预计实现正宁、合水、西峰3个县(区)、157个贫困村稳定脱贫,完成减贫人口19.35万人,全市贫困面由2014年的20.9%缩小到12.4%,减幅为8.5%。
找准扶贫突破口
庆阳是甘肃省的革命老区,也是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全市总人口266万,其中农业人口229.39万,农业人口比重超过86.2%。2011年5月,国家将庆阳环县、华池县、镇原县、宁县、合水县、庆城县、正宁县7县纳入六盘山特困片区。甘肃省将西峰区列为国家片区县外全省17个“插花型”贫困县区,均享受扶贫开发政策,监测认定全市贫困人口93.49万人,贫困发生率为40.55%,认定贫困村537个,占总村数的42.6%。至2014年底,全市尚有贫困户11.86万户、贫困人口47.8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0.9%。
长期以来,当地群众把这里贫困的原因总结成四句话:一是穷在“天”,二是困在“路”,三是贫在“人”,四是弱在“带”。庆阳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东西两厢全是崇山峻岭,山沟纵横,梁峁交错。气候干旱多灾,有效积温少,十年九旱,年年春旱,为典型的雨养旱作农业区,自然环境差。目前全市尚有34%的村不通油路,60%的组不通砂石路,7.8%的组不通动力电,28.5%的农村人口饮水困难,43%的农户还居住在土窑洞和土坯房里,生活生产条件差。由于大多数贫困户以传统农业为主,靠天吃饭,缺乏稳固持续的增收渠道,收入水平低,贫困代际传递,农民基本技能较差。此外,庆阳虽是石油、煤炭等资源富集区,但由于政策、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开发建设起步晚、回报率低,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资源开发对地方发展和群众增收的带动能力弱。
2015年,庆阳市着力打好以通村道路为牵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以农民“五变”为内容的富民产业培育两大攻坚战,初步探索出了“围绕一条主线——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弘扬一种精神——南梁精神,紧扣一个核心——***精准脱贫,遵循一个原则——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建立一套机制——驻村帮扶、资金帮扶、脱贫激励、逢提必下”的“五个一”***工作模式。
“紧扣***精准脱贫这个核心,做到六个精准是发力重点。”庆阳市委书记栾克军说。
具体来说,在对象精准上,识别确认贫困村537个、贫困户11.5万户、贫困人口47.85万人,精准建档立卡,完成大数据管理平台基础数据录入工作,对所有贫困人口实行动态管理,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市有数据库。
在目标精准上,坚持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按照贫困村“八有”贫困户“八有”,科学确定脱贫目标,合理确定脱贫时序,列出时间表,制定流程图,挂图作战、压茬推进;
在内容精准上,根据各村各户不同情况,精准确定扶贫项目;
在措施精准上,坚持资金精准投入,坚持精准配置帮扶力量。以贫困村为平台,以贫困户为对象,整合各类涉农资金,依据需求清单切块下达到村到户,精准用于特困片带和贫困村、贫困户;
在保障精准上,市县乡各级党委、政府把***精准脱贫作为主责,把最优的资源、最强的力量向扶贫一线倾斜,紧盯扶贫内容和项目的落实;
在考评精准上,建立以减贫结果为导向的考评机制,精准考评到乡到村到户、到每一个帮联干部。
项目支撑强基础
“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就像绳索一样把群众与贫穷、落后、闭塞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脱贫致富举步维艰。”
在庆阳市委书记栾克军看来,实施脱贫攻坚最大的困局就是道路交通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要致富先修路”,这是老区人民最热切的期盼和愿望,更是突出***、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重要抓手。
2015年,在以通村道路为牵引的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中,庆阳共投入“六大基础扶贫工程”资金达78.86亿元,占总投资的78.82%,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住房难等问题。其中,农村公路建设共投资27.53亿元,新修通村公路324条、3173公里,任务占到全省的1/3,5个县(区)年内实现了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目标,全市通畅率达到91.3%。为解决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集中在北部山区、中南部塬边咀梢实施“一户二场四窖”工程,在中南部塬区、川台区实施“一户一口小电井”和“千吨万人”工程。农村电网建设着眼解决贫困乡村低电压、供电瓶颈、不通动力电的问题。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就地安置、适当集中”的原则,将人居环境恶劣、自然灾害多发、行路难、用水难、公共服务严重短缺和农业结构单一地区的12197户、56761人,向所属乡镇和中心村进行了集中安置,做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今年3月中旬,记者走进正宁县周家镇惠家塬村,新修的水泥路一直通到了异地搬迁扶贫户的家门口,村里建成了便民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卫生室和文化室。今年60多岁的李成成祖祖辈辈都住在山后的窑洞里,上山下山只有一条很窄的土坡路通行,一个人推着架子车都爬不上坡。如今,全家人即将喜迁新居,告别住窑洞的日子。在政府的扶持下,家里盖起了4间新瓦房,出门就是水泥路,打开龙头就有水。李成成说,他有三个没想到:“一辈子吃水靠挑,种地看天,没想到能住上新房子,没想到能走上水泥路,没想到能吃上自来水。”
2015年,惠家塬村新修水泥路2.61公里,砂石路7.3公里,解决安全饮水200户,栽植苹果树270亩,扶持暖棚养畜12户,种植双垄沟播玉米500亩,注入互助资金20万元,完成项目总投资200万元。惠家塬村村主任李永鹏说:“基础设施的逐步改善,不仅让整村面貌发生大变化,也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脱贫致富更有信心了。”
“日子越来越有盼头”,贫困户王宗刚、李晓琴夫妇告诉记者,去年5万元***贷款发放之后,他们夫妻俩盖了两间新房,建起电子商务示范店,为附近村民代购代销。在农技人员的帮助下,家里的7亩老果园完成了更新换代,新品种果树长势良好。通过参加技术培训班,王宗刚学习了不少养殖技术,在养殖大户的带动下,他养的50头黑猪成活率高、育肥效果好,年前卖了30头猪,纯收入两万多元。发家致富路子多,平日里,李晓琴负责电商示范店,王宗刚负责种苹果、养猪,两人一起为家里的好日子忙乎着。
因户施策助脱贫
在合水县肖咀乡西沟村西峁组的一个山沟沟里,记者见到当地小有名气的养殖大户李争争。2014年初,在外打工的李争争得知,贫困户发展产业有政策扶持。看到未来发展的希望,他怀揣着打工多年积攒下来的几万元,回到家乡搞养殖。家里的老庄子正好在山沟边上,利用废弃的院落和窑洞建厂搭窝,而山沟里的自然条件正好发展林下养殖。
2015年,李争争建起养殖场,并购买了5000只鸡仔,***贷款发放之后,他又买回来50多头猪育肥。这些在山地林下放养的“土鸡”和“土猪”很快得到了市场的青睐,吸引了不少回头客,当年的养殖收入就超过了10万元。为了扶持养殖户的产业发展,县交通局在西沟村西峁组和东峁组修了10公里的下山砂石路,外地客商的拉货车直接开到了养殖户的家门口。乡帮扶工作队积极争取项目,为西峁组架通了动力电,并且为李争争的养殖场接通4公里的自来水管道,为扩大养殖规模打好基础。李争争说:“一路走来,有政策扶持解决资金和技术问题,有驻村干部帮助解决基础设施,发展产业就不愁了。”
肖咀乡副乡长张涛告诉记者,***实施以来,西沟村针对因病、因学等突然致贫的贫困户,采取了农村大病医疗保险和助学贷款等措施,缺什么补什么。对于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意愿的贫困户扶持发展产业,缺资金的帮助申请发放***贷款;缺技术的,组织群众到乡、县、市参加养殖、种植培训,需要什么培训什么。
“村里面貌确实焕然一新,村部建设得很好,有便民点、卫生室,每天下午吃完晚饭,村民都到广场上跳舞、散步。前几年,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出去打工挣钱,从去年开始,外出务工的农民开始有回乡的想法,都想回来找项目发展产业。”西沟村村支书李思荣说。
庆阳市提出切实突出精准性,打好定点突破战,综合实施“七个一批工程”,确保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项都不能丢、一步都不能迟。在具体工作中,产业基础较好的贫困户,通过资金帮扶、发展生产实现脱贫;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技能培训、促进多元就业实现脱贫;对“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户,通过生态移民、易地搬迁实现脱贫;对生态特别重要或十分脆弱地区的农户,通过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实现脱贫;对因学返贫和贫困代际传递的农户,通过免费教育、捐资助学实现脱贫;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户,通过医疗救助、民政救济实现脱贫;对丧失劳动能力及残疾智障、鳏寡孤独的特殊困难群体,通过政策托底、社会保障实现脱贫。
新闻推荐
先富带后富共筑小康梦——庆阳市光彩事业发展综述本报记者先朝阳庆阳市光彩事业促进会在庆阳市委的领导和省光彩会的指导下,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宗旨,以“义利兼顾”为理念,以“自觉自愿、互惠互利...
庆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庆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