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2014年夏天,受文化部之邀,庆阳香包刺绣传承人刘兰芳带着精心准备的庆阳香包,远赴美国,参加了中美两国合作举办的“史密森民俗节”。随后,又赶赴加拿大安大略湖多伦多湖滨艺术中心,进行了中国民俗主题展演。
在大洋彼岸,散发着浓浓民族气息的庆阳香包,吸引了当地民众的眼球,创下了不俗的销售业绩。
作为全省唯一的民俗项目代表,北美之行让刘兰芳“逛赚”的同时,也带给她更多的思考。她认为,政府发挥引导扶持作用,特别是在产品研发、工艺流程规范化、人员技能培训、国外设立营销窗口以及融资等方面给予的投入和支持,是自己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启示之一:政府引导,政策扶持,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
2011年,庆阳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在“放宽市场准入、优先提供用地、实行税费优惠、加大财政支持、优化发展环境”五个方面进行明确规定,全力扶持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目前,市财政每年安排文化发展专项资金7000万元,用于扶持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各县(区)也设立了文化产业专项资金100至300万元,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在此基础上,市上逐年强化对文化产业培育扶持力度,规范细化发展方案,拓展提升发展空间。近年来,市里相继出台了《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特色文化大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庆阳市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庆阳市农耕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庆阳市岐黄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庆阳市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实施方案》《庆阳市扶持在外设立民俗文化产品营销窗口实施细则(试行)》《庆阳市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庆阳市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实施意见》等十多个相关文件,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保障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启示之二:注重产品研发,突出创意创新,是提升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保证
庆阳市把产品更新和创意创新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连续五年与中国美术学院合作,每年研发民俗文化新产品50余件;与西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庆阳香包创意设计大赛,评出庆阳香包创意设计奖52个。同时,成立了庆阳民俗艺术研究中心,为香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持。对此,刘兰芳感同身受,她说庆阳香包产业要继续发展,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必须创新。
一些文化企业也积极开展自主研发,庆阳凌云服饰集团、庆阳岐黄文化传播公司、甘肃省龙影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为首的一大批龙头企业,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研发队伍,生产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经济效益颇丰。全市还成功注册国家著名商标和甘肃著名商标18个,岐黄、岐伯药枕、轩辕、巧儿、龙影、红凤蝶等品牌在国内占有一定市场。
启示之三:开展技术培训,建设人才队伍,是文化产业永葆青春和活力的基础
“十二五”以来,庆阳市更加注重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育工作,积极举办文化产业培训班,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赴庆阳就市场营销、企业管理、香包生产设计等进行讲座、培训。全市每年培训文化产业人员6万人次,累计培训18万人次。市里还组织部分工艺美术大师、民俗企业管理人员赴中国美院进行创意与开发、设计与生产、管理与技术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深造。
同时,还申报命名了一批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民间艺术家。目前,全市有民间艺术大师1061名,其中,国家级125名、省级477名、市级459名;共有非遗传承人151名,其中国家级4名、省级38名、市级109名。广泛的培训稳定壮大了从业人员队伍,领军人才的培养保证了文化产业规模的壮大。
启示之四:组织会展营销,拓宽销售渠道,是文化产业富民增收的重要平台
参加节会是向外推销民俗文化产品的一种重要方式。市上每年都会组织香包民俗文化企业参加国内外重要节会。
据统计,近三年来,全市平均每年有60多家公司赴北京、深圳、兰州、西安、成都、银川、西宁等20个大中城市参加展销,销售收入在1500万元左右,部分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公司分别赴美国、白俄罗斯、意大利进行展销。同时,庆阳市还精心组织筹办香包节和农耕文化节,以此为销售平台,吸引外地客人来庆阳,集中展示展销香包民俗文化产品。到目前为止,庆阳市共举办三届农耕文化节、三届皮影艺术节、十三届香包民俗文化节。利用节会平台,为全市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专业户开拓了更多的销售渠道,通过节会,每年香包等民俗文化产品的销售额都在1000万元以上。第十二届香包节期间,我市成功举办了庆阳民俗文化艺术品拍卖大会,竞拍成交97件,成交额322.67万元。
近年来,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中国进出口贸易公司签订26万个小金瓜、吉祥果香囊订单,合同金额204万元。庆阳群英香包有限公司与青海、宁夏、陕西三省经销商签订订单73万元。一个个大宗订单的签订助推我市文化产业稳步发展,产业增加值不断提升。
电商时代的来临,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市上紧盯这一机遇,相继建立了相当数量的网上销售平台。此外,还鼓励企业在中国甘肃特色馆、我的手艺网、淘宝网等网站注册开店。镇原县与兰科集团共同建立了“庆阳民俗文化网购商城”,入住民俗文化企业141户,销售收入17万元。
启示之五:打造产业园区,走集群化路子,是促进民俗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抓手
如今,西峰区的“香包刺绣一条街”“民俗文化产品一条街”“北部文化商城”,庆城县的“香包刺绣城”“周祖农耕文化产业园区”和“岐黄中医药文化生态园区”,业已成为民俗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主阵地”。
香包刺绣一条街,现有商铺13家,主要从事香包、剪纸、皮影等民俗文化产品的销售。各销售门店在全市设有香包等民俗文化产品生产点7个,生产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5000余人,年生产销售香包等民俗文化产品35万件,销售额500多万元。
民俗文化产品一条街,是集香包刺绣、剪纸皮影、泥塑雕刻、古玩字画、工艺礼品、群众文化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是我市最早的民俗文化产品专业市场,有24家香包民俗文化产品经营公司,共有门店30间,完成投资200多万元,展出各类文化产品近20万件。
香包刺绣城,是由庆城县政府2009年投资100万元、启用民间资金410万元建成的一个综合性生产加工展销培训基地,汇集了30多家公司,分设6个加工车间,1个精品展室和41个标准商铺,为发展民俗文化产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周祖农耕文化产业园,挖掘文化内涵、元素、符号与色彩,着力打造周祖农耕文化体验区的采摘休闲、游览区的文化旅游、传承区的人文教育、遗址保护区的文物保护。总规划面积10000亩的岐黄中医药文化生态园,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5.1亿元,园区内设有养生保健、宣传教育、教育培训等六大功能区块。
据市文广局统计,2012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5.6亿元,增速达到80.47%,占GDP比重为1.05%;201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8.6亿元,增速53%,占GDP1.48℅;201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11.03亿元,增速25.41%,占GDP1.65%;今年上半年,文化产业增加值5.62亿元,增速14.3%,全市文化产业迅猛发展。
甘肃日报记者 先朝阳 陇东报记者 杜斌伟
新闻推荐
本报庆城讯(记者张文智通讯员王博雅)庆城县将建成庆阳市首家薰衣草庄园,该项目预计今年8月底竣工,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法国“普罗旺斯”的浪漫。薰衣草庄园建设项目是依托周祖陵景区新建的一处集旅...
庆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庆城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