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扶贫电子档案 精准锁定致贫“病根” 庆阳:脱贫致富,不让一个人掉队
编者按:全力以赴抓好老区脱贫致富工作,是甘肃省实现使老区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奔小康的路上,甘肃省各级党委政府和老区的乡亲们一道立足实际,不等不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坚定不移推进***、精准脱贫。经过一系列扶贫措施,老区人民的生活进一步改善。
本报今日起特开设“扶贫攻坚·致富老区”栏目,梳理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推动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新举措、新思路和新成果,在为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的同时,也为各地开展扶贫提供可供参考的经验。
环境基础差,位于六盘山特困片带,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这是庆阳革命老区长期以来必须面对的实际境况。如何实现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不让一个人掉队,这两年,庆阳市通过建立扶贫电子档案等一系列措施,探索出一条***的新路子。
扶贫档案精准到户 不搞锦上添花
为真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庆阳市启动建立扶贫档案制度,把真正需要扶持的贫困人口挑出来,然后采取***,把各类扶贫措施按需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落实到户、到人。
“这些贫困户是村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按倒排序方法,由村里人挨家挨户算经济账算出来的。”宁县湘乐镇瓦窑村支书党自刚指着贴在村委会会议室里152户贫困户的照片说。照片旁,贫困户的家庭人员构成、家庭收入、致贫原因、脱贫办法标注得一目了然。
瓦窑村有371户、1606人。刚开始,由户主申请后,各村组选出来的贫困户有180多户,比现在的多30余户。通过村民代表算经济账,最终确定了贫困户152户。然后,通过乡审核、县审定等扶贫对象识别程序,经三榜公布无异议后,这些贫困户被定为***对象,逐个建档立卡。
“通过建立扶贫档案,才能使扶贫措施真正落到实处,扶贫效果才能真正显现。”镇原县上肖乡路岭村村支书许会锋告诉记者,2012年,他们村确定了428户贫困户,占全村农户的58%。今年只剩下了56户,只占全村的7%。
目前,庆阳市制作了扶贫重点人口档案信息平台,8县区共识别出贫困村537个、贫困户14.58万户,并逐村逐户建立了电子档案。
扶贫措施对症下药 精准锁定“病根”
精准锁定扶贫对象只是第一步,要实现脱贫,就要找准致贫的“病根”和“症结”,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在具体实践中,庆阳市因地制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多找路子、多想法子,提升扶贫工作的实际效果。宁县最东部老庄村的贫困人口比较集中,当地的农户习惯于种小麦,但一亩产量只有200斤左右。这几年,政府积极引导农户种地膜玉米。种了玉米,意味着有了饲料。去年冬天,政府给村里每户人家投了5只羊,一只羊只需农民出300元,剩余款项由政府补贴。祖祖辈辈依靠种地的农民现在也懂得了发展多元产业。
在宁县春荣乡三曹村,宋升印带领村民成立了春荣丽景专业苗木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地的农户身份除了“农民”外,还多了个“股东”。“全村732户,其中706户都以土地入股了。”合作社理事长宋升印说,“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化肥、农药,还统一出售到北京、内蒙古、宁夏等地,盈利按照股权分成。”
除了有针对性地发展多元产业外,针对一些扶贫成本高、开发难度大的贫困地区,庆阳市积极启动搬迁移民,帮贫困群众挪穷窝。搬离了之前环境差的居住地,住进了有电、有水、有宽带的新居。
打响扶贫攻坚战 各级干部都是扶贫员
“双联”行动的开展也给庆阳老区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带来了新的契机。
庆城县玄马镇贾桥村村民刘学恭,曾经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靠着几亩薄田和儿子外出打工勉强维持生计。2010年刘学恭的儿子因车祸意外死亡,让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在联户干部的劝说下,心灰意冷的刘学恭重新鼓起生活的信心。联户干部帮他办理了双联惠农贷款,有针对性地给他送来8只小尾寒羊,如今,刘学恭已是十里八乡的养羊高手,年收入达到4万多元。
庆阳市动员组织全市2507个机关单位、3.29万名干部,对口联系537个贫困村、14.58万贫困户,把最大优势的资源投向最贫困的村,让最有能力的干部帮联最贫困的户,3年多来,共帮办实事14.63万件。
经过近两年实践,庆阳市***已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本报首席记者 崔亚明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董子彪 实习生张爱菲)重婚男子赵红红寻找妻子未果,遂记恨岳母王某某,并在抢夺手机时致岳母坠落悬崖死亡。11月4日记者获悉,日前,省高院终审该案,维持了一审庆阳市中院“以赵红红...
庆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庆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