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三农聚焦】本期焦点:苗林产业:荒山上的“绿色崛起”

甘肃日报 2014-06-26 18:13 大字

【三农聚焦】本期焦点:苗林产业:荒山上的“绿色崛起”

苗林产业:荒山上的“绿色崛起”庆阳市利用荒山培育林木种苗产业,探索出一条“增绿+致富”路子——

苗林产业:荒山上的“绿色崛起”

本报记者 陈 泳

“这几年,由于缺少劳力,眼看着村上的山地都撂荒了,我们是干着急没办法。没想到今年县上在这里全栽上了油松,谁的地谁受益,还没让群众掏一分钱,现在的政策真是太好了!”5月23日,在镇原县屯字镇田岭村,看着满山绿油油的树苗,村里的周凤图老人高兴地说。

在如今的庆阳市,周凤图老人眼中的变化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例。从去年秋季开始,庆阳市持续深化林业改革,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将苗林结合培育列为林业生态建设的头号工程,下决心走出一条“增绿+致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截至今年5月,庆阳市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已完成苗林结合培育113万亩。

庆阳,这块历史悠久的黄土旱塬,唱响了一曲“绿色变奏曲”。

寻求突破 “再造”一个子午岭

横跨甘陕两省的子午岭,是黄土高原目前保存较好的一块天然植被区,也是黄土高原最大的原始次生林和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子午岭在庆阳境内林地面积达760多万亩,是庆阳人心中的“绿色天然屏障”。

然而,在这块“绿色天然屏障”以外,多年来,庆阳市整体生态功能脆弱,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依然严重。从庆阳市林业局提供的数据来看,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000万亩,占了国土总面积的50.9%,但森林覆盖率仅为25.26%。

但是,由于以往的生态建设周期长、增长方式粗放、经济转化率低,加上生态建设和当前的经济收益不成正比,要提高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就成了“难上加难”的一件事。

如何寻找出一条既能扩大绿化面积又能增加经济收入的生态建设路子呢?

庆阳市将发展的目光投向了当地730万亩宜林荒山。“全市农民户均拥有宜林荒山和无立木林地近17亩,加上近年来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出现大量撂荒地和弃耕地,都是闲置资源。”庆阳市林业局局长樊德民介绍说:“这些土地大部分都适宜树木生长,为进行苗林结合培育提供了广阔的土地资源。”

为此,从去年起,庆阳市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利用宜林荒山发展林木种苗产业100万亩。他们准备用7年时间,到2020年实现荒山造林700万亩。

700万亩,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子午岭,提升森林覆盖率近10%。

为了提高农民种植苗林的积极性,庆阳市出台的具体标准称,在宜林荒山一亩地栽植440棵树,7年后逐步采伐,采伐时按公益生态标准每亩留110棵树。这样,农民可以通过采挖大树补栽小树的方式,保持循环发展。

采挖的苗木有经济收益,剩下的可以绿化荒山,这种苗林结合培育的模式很快在当地有了新的名称——苗林产业。据专家测算,全市700多万亩苗木,预计2020年后收入可达690亿元左右,全市农民人均可增收3万元以上。

樊德民说:“以往造林只顾绿化效果,往往忽视了经济效益,还缺少相应的政策保障。现在利用荒地造林,农民有栽树采伐权利,具有较高的经济收益,还使当地得到了绿化。”

规模推进 提升产业建设质量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需求的不断增长,城市绿化对大规格的绿化苗木需求猛增。近年来,不断有北京、内蒙、宁夏等地客商到庆阳收购油松、中槐等大规格绿化苗木。由于这些树种在庆阳培育成本低、技术要求不高,群众的育苗积极性普遍高涨。

有了积极性,不等于盲目地蛮干。对于育苗来说,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零敲碎打”栽植方式是肯定行不通的,这样栽植的苗木既不利于集中有效管理,且应对市场的能力有限,生态效益更是无法体现。

为此,庆阳市坚持工程化管理,由林业部门划定区域、限定时间、制定标准,技术人员严把设计、整地、栽植、苗木、抚育“五关”,确保了各项工程管理措施落实到位,栽植规范。

华池县柔远镇土坪村地处子午岭林缘地带,这里的苗林产业示范点是全镇打造的万亩示范点之一。5月24日,记者在该示范点看到,村里的沟沟坎坎都种上了油松苗,一排排油松翠绿喜人,一眼望不到边。

据村支书徐宝权介绍,示范点的苗子是今年开春栽的,村里328户人,每户10亩。“种苗子时,我们结合双联行动,采用了‘8+2’的投入模式,就是每户由联户干部出资栽2亩,村民自栽8亩,保证了规模、规范的栽植一次到位。”

在庆城县南庄乡新庄村,1.8万亩油松苗将这里的23个沟道和24座梁峁全部覆盖。从山顶上向下望去,这里的退耕地、荒坡地、撂荒的台地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树窝,树窝里一株株小油松苗在中午的阳光下茁壮挺立。

同行的县林业科技推广站副站长张永刚告诉记者,这个造林点是由12个专业队完成的,栽植苗木750万株。张永刚现场算了一笔账,“5年后,这些苗子就能长到1.5米,按现价30元1株算,一亩地能挖310株,这就收入了1000元。而到7年后,苗子能超过两米,1株就可以卖到100元。这可是荒地,等于地里在‘长\’钱呀!”

在村里,我们遇到了正帮邻居盖房子的村民肖长宝,他笑呵呵地说:“连片种苗子可是一件大好事呀,村里人积极性高得不得了。政府在做连片栽植规划的时候,有些村民家的荒地没规划进去,他们还有些不乐意呢!”

积极探索 多轮驱动苗林产业

在苗林结合培育实践过程中,庆阳市探索总结形成了结合林业项目融资培育、招商引资租赁承包培育、专业合作社集中培育和农民自主经营培育等4种培育模式。

从去年秋季开始,庆阳市将三北、退耕、天保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与苗林产业结合起来,由林业部门统一进行规划设计,大力推行工程招投标制度,实行专业队承包造林,严格按照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标准组织施工。今春,全市共有164支造林专业队参与了苗林结合培育施工,专业队包苗木、包栽植、包成活,确保了苗林结合培育质量。

在前面提到的华池县柔远镇土坪村示范点,1万亩的苗木基地能够建成,其中有一半的“功劳”应该记在村里的招商引资上。今年,村里在5000亩荒山育苗的基础上,又引来了本县苗木大户张文凯的公司来栽植苗木。公司投资150万元,将农民的弃耕地流转了过来,栽上了油松和樟子松苗。

村支书徐宝权说:“这样一来,农民等于是以土地入了股,公司负责投资、投工,5年之后,育苗收入由双方四六分成,农民还拿的是大头。”

今年3月份,庆城县兴民专业合作社的尹小平联合几位股东,在该县高楼乡以每亩30至50元的标准,流转撂荒地6000多亩栽植油松。合作社与参与流转的150多户群众签订了30年的合同,群众平均每户每年可领取450元的流转费。

高楼乡一位干部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政府搞绿化,树栽下去没人管,好多都死掉了。现在可好了,我们这里是响应政策搞流转,培育苗林有人管,政府再不掏冤枉钱了。”

在正宁县,当地还探索出了支持农户“搞单干”、鼓励大户“大包干”、入股分红“合作干”、企业带动“跟着干”等多种形式,来推动苗林结合培育工程。

今年,庆阳市还通过优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提高了全民参与苗林结合培育的积极性。他们通过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小额信用贷款、落实林业贷款财政贴息计划等措施,解决了农户资金困难。并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宣传培训,传授苗林培育技术,提高农户经营管理水平。各级林业部门也全力收集苗木供求信息,拓宽苗木销售渠道,举办形式多样的苗木供需洽谈会和推介会,为林农和社会提供林木种苗交易场所,促进了全市苗林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新闻推荐

“文化集市”上的大忙人

“文化集市”上的大忙人本报记者李满福5月21日,记者见到唐喜琴时,她正在为杭州美院定制的香包刺绣做配套产品。一边作为图书管理员要为借书的村民忙前忙后,一边作为“刺绣大师”又忙着手头上的针线...

庆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庆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