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庆阳:小香包撑起大产业

甘肃日报 2013-03-06 08:41 大字

庆阳刺绣香包在继承传统手艺的同时引进了高科技设备,一台绣花机可抵得上300个妇女一起织绣的速度。

游客和市民在庆城县选购香包刺绣商品。

香包,这个过去单纯表情达意的互赠礼品如今已转变成为具有可观经济效益的商品。

初春时节,记者走进庆阳市庆城县玄马镇的乡村农家小院,一群妇女围坐在热乎乎的土炕上,飞针走线绣着香包。在她们灵巧手里,十二生肖、富贵图等香包刺绣作品陆续完成,栩栩如生。镇上领导告诉记者,香包加工生产不受时空限制,不受资金制约,家家都是“车间”,人人都是“工人”。镇上家家都有妇女制做加工香包。每人每年能有四五千元的收入,做得少的一年也能挣2000多元。

庆阳市民间民俗文化底蕴深厚,以香包为代表的民间刺绣、皮影和剪纸等民俗艺术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香包已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品,香包的制作、销售成为具有可观经济收益的民俗产业。 

近年来,为进一步推动香包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实现香包民俗文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目标,庆阳市提出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培育主体,产业化经营,实现富民增收”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全市积极实施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四个一”工程,把庆阳建成全国民俗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中心和产业要素资源集散地。同时,为切实提高以香包刺绣为主的民俗文化产业的效益,庆阳市狠抓龙头企业培育,强化创业扶持,以龙头带能人、能人带大户、大户带群体,突出技术指导、专业培训、信息服务、资金帮扶、商标注册等措施,培育了一批市场竞争主体,扶强了一批民俗文化产品生产、营销和服务的龙头企业。另外,庆阳市还借助中国农耕文化节、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等平台,每年吸引上万客商考察参观,大大提高了香包民俗文化的知名度,打造了以香包、陇绣、陇东民歌、剪纸、道情、皮影为代表的知名品牌,带动了草编、根雕、泥塑、石雕、面艺、戏剧服装道具、艺术壁挂等民俗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已形成了100多家生产企业、35个基地、86个营销公司,15万人参与的香包生产大军,产品达到20多个大类5000多个品种,年生产900多万件,远销全国56个大中城市及美国、日本、欧盟、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年销售收入3亿元。庆阳民俗文化产业作为全市“红、黑、绿、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已成长为庆阳市经济增长的强劲一极。香包已成为庆阳的“新名片”。 本报记者 吕建荣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庆城“3·31”交通事故 4名责任人被处理

本报兰州讯(记者文洁)7月2日,记者从省交警总队获悉,庆城县交警大队对今年庆阳“3·31”致3死15伤交通事故做出处理:驾驶人李鸿伟因涉嫌交通肇事罪被批准逮捕,庆阳市交通运输汽车队法人王晰宁、分管安全...

庆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庆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