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2011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昨日隆重开幕 “岐黄故里”观民俗,识稼穑

兰州晨报 2011-08-30 17:31 大字

香包展示 民俗文化 农耕文化 世界最大香包

作为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重要活动之一的2011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29日在庆阳隆重开幕。作为周祖农耕文化的发源地,在被誉为“岐黄故里”的陇东大地上,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和以香包、刺绣、剪纸、道情皮影、陇东民歌等为代表的陇东民俗文化,再度以其深厚的底蕴向世人展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世界最大香包亮相庆阳

8月29日上午9时,伴随着精彩的歌舞演出——《飞腾的黄土地》,2011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在庆阳市正式拉开了帷幕。当天上午的开幕式结束后,许多远道而来的嘉宾和专程赶来参会的群众迫不及待地走进庆阳体育馆,参观庆阳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展和民俗文化产品展览。

香包是庆阳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久负盛名,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明显的地域特色。在此次农耕文化节民俗文化展厅的入口处,一件高7.3米的巨型香包让人们眼前一亮,引得无数观众啧啧称奇。据介绍,这个巨型香包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香包。在刚刚过去的6月份,她在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首度亮相时便博得众彩,并经世界纪录协会认证为世界最大香包。该香包主体高3米、宽3米,厚度达到了1.7米,加上穗子,香包的总高度达7.3米。此外,香包内的填充丝绵和香料重达60公斤,丝线吊坠重达20公斤,整个香包还使用了宽幅达1.4米的上等杭州丝绸44.5米,由庆城县数名香包制作能手精心缝制而成。此次展出是这个世界最大香包的第二次亮相,也是她首度在自己的家乡展出。

世代相传的剪纸艺术

信步展厅,络绎不绝的参观者被五彩斑斓的香包、布绣、剪纸等民间手工艺品深深吸引。

在民俗文化展厅的镇原厅里,来自镇远县太平镇老庄村的43岁村民刘会叶折叠着红纸,一双灵巧的手快速地舞动着剪刀,展开了创作,仅仅10分钟,一对栩栩如生的蝴蝶便顺利“降生”。“我六七岁就开始跟着曾祖母学习剪纸,已经剪了36年了。”刘会叶告诉记者,她的曾祖母、祖母和母亲都会剪纸,三人也是她从事剪纸艺术的老师。在她的家乡,这是一门世代相传的手工艺术,很多孩子从小就会剪纸,“看到猫就剪一个猫,看到兔子就剪一个兔子。”刘会叶说,每到逢年过节,他们都会进行剪纸创作,而为了让自己的剪纸水平更上一层楼,7年前她还专门拜师,跟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术委员会会员、镇远县剪纸协会理事刘玉英学习剪纸。

据了解,在庆阳民间,逢年过节,娶媳嫁女,满月祝寿,农村妇女们都要打扫庭室、裱糊墙壁,又要执剪铰纸,制作纸花。这些纸花,因贴的位置不同而名称各异,如贴在门上的叫门花,贴在窗上的叫窗花,贴在炕墙上的叫炕围花。剪纸在庆阳如同五谷杂粮一样必不可少,哪里有人住,哪里就有纸剪的花。2002年6月,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上,庆阳剪纸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庆阳也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民间剪纸之乡”。2004年,庆阳剪纸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牛文化博物馆走进甘肃

远在20万年以前,人类就在庆阳这个世界上黄土层最厚的土地上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庆阳就有了早期农耕;夏商时期,周先祖不窋等十三代在庆阳“教民稼穑”、“树艺百谷”,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的先河。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庆阳先民们重农务本,事农桑、务耕种,发展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农耕文化。农耕文化不仅成为庆阳最具代表意义的文化符号,也对庆阳的社会历史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牛和陶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文化符号。”一头健壮的公牛,身体前倾,四肢奋力蹬着身下的土地,一名农夫一手紧握着木犁,另一只手挥起长长的木条,指向前方,催赶着身前的牛儿辛勤劳作。这是2011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上,号称中国唯一以牛文化为主的博物馆——西安经文牛文化陶瓷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带来的一尊雕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农耕文化最主要的生产工具和文化符号便是牛和陶瓷。在有关神农氏和舜帝的传说中,都是制陶和农耕相提并论的,这正揭示了在人类长期的劳动和生产实践中,农耕和陶器是相伴而生、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广和弘扬农耕文化,他们特地带着这些农耕文化的生产工具和文化符号来到庆阳——这个昔日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与中医鼻祖岐伯论医的地方,参加农耕文化节。

文/图 本报记者 鲁明

新闻推荐

记者陈霞通讯员贺建祯不甘心恋爱失败上门理论与

本报讯(记者陈霞 通讯员贺建祯)不甘心恋爱失败,上门理论,与女友发生冲突后竟对其连刺8刀。近日,合水县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王某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  现年28岁的...

庆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庆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