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驻村帮扶工作要用情用心

陇东报 2021-01-17 00:38 大字

不知不觉,来到子午岭西麓山脚下的这个小山村已经整整3年了,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已提前一年脱贫摘帽。经过3年驻村扶贫工作和生活,如今,自己早没有了那份悠闲自得,反倒有了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创劲,遇到困难挫折不再畏难退缩,多了份从容不迫的淡定,这些都源于在宁县金村乡兰庄村带领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收获。

驻村前,我觉得农村最大的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发展缓慢,驻村帮扶工作就是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接手工作后,我才感到农村工作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驻村帮扶工作干起来很不容易。

记得第一次走访贫困户,我跑了一天只走访了3户。我明白了入户走访要巧妙地安排时间,因为群众有活要干,要赶集、走亲戚,早晚是入户走访的最佳时间点。农村工作更不能被计划安排束缚住手脚,碰到哪一户就解决哪一户的情况和问题,碰在路上,边走边了解,碰在田间,边干活边解决。走访的关键不是走到贫困户家里,而是要和群众面对面交谈,拉家常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现在回想,正是我入户从“走亲戚”转变为“串门子”,和群众沟通从问话转变为拉家常,才使我了解到群众最需要什么,才使我明白驻村工作要怎么干,才使我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

入户走访,从庭院内外直观地看到了群众物质的贫困,从干部群众的言语中了解到他们对扶贫政策的理解,更感受到了他们精神的贫困。由此,我组织召开了群众大会,进行扶志扶智教育和政策知识解读宣讲,邀请了县委党校驻村帮扶的理论教员到村宣讲。宣讲时群众听得很认真,会后反响也非常不错。组织政策宣讲让我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育群众、宣讲政策,要贴近群众,用平实的语言,群众能听懂的话,辅以身边人和事作深入浅出地讲解。工作中,我开始特别注意结合实际,帮助干部群众理解党的政策,用兰庄的人和事作为范例教育群众。此后,我明显感觉到干部群众有了变化,一些原来工作不太积极的干部工作上有了热情,一些不怎么关心村庄事务的党员对村上的事有了过问,一些爱提意见的群众意见也少了。

我发现群众最迫切的需求是修桥。修桥这件事让我意识到驻村就要住在村上,只有和群众生产生活在一起,才能发现群众最迫切的需求。

入户走访,了解到以往分配救助捐赠物资,或搞平均主义,或厚此薄彼,分配不公在群众中造成了许多新的矛盾。于是,我对帮扶单位和社团组织资源进行了整合,统一安排慰问救助活动,统一组织慰问品发放。工作中,我总结了两条物资分配原则,一条是要分给最需要的群众,另一条是要分给最困难的群众。

我一直在留意适合村庄发展的产业,直到有几个朋友给我打电话委托购买山里的土蜂蜜,我豁然开朗,村里发展土蜂养殖是可行的。我先联系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和相邻乡镇种养殖土专家到村里举办培训班,由于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守人员的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对知识讲解培训接受能力差,效果不是很好。随后,我试着组织村干部、致富能人、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到陇南养蜂合作社和兄弟县乡产业发展园示范点实地参观考察,实地参观产生了效果,村里的土蜂养殖产业上了规模,其他种养产业也有了起色,全村逐渐形成了土蜂养殖、肉牛养殖、苗木栽植三大支柱产业。

我发现一些群众不仅存在“等靠要”思想,而且还存在一些不文明的风气,一些群众爱说风凉话、谝闲传、搬弄是非,一些群众邻里之间因鸡毛蒜皮小事大打出手,还有个别不孝敬老人的。驻村第一年底,我提议村上每年举办一次模范人物表彰大会。评选一批先进党员、先进脱贫示范户、勤劳致富带头人、孝老爱亲模范、最美家庭等,进行表彰奖励。之后,说风凉话的少了、闲聊天的少了、搬弄是的非少了,叫好声多了、过光景的多了、排忧解难的多了,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民风村貌焕然一新。

这三年的农村生活,打开了我心底的农村情结,使我对农村的感情更加深厚,对农村的工作有了更深感悟,坚信农村不应该落后,农民不应该贫穷,乡村振兴势在必行。

(作者系宁县发改局派驻金村乡兰庄村扶贫干部)

新闻推荐

孙晓璇用心用情服务好每一位乘客

文/图本报见习记者胡文韬“先生您好!下一站是宁县站,请您坐好!”12月26日上午9时,银西高铁庆阳站首发的D4350次“复兴号”列...

宁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