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映员 张喜祥 见证光影40年的潮起潮落

陇东报 2018-12-24 01:01 大字

文/图本报记者 马瑶

对于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人来说,露天电影是他们抹不去的一道珍贵回忆,每当电影放映员扛着机器出现时,总会瞬间成为众人眼中的焦点。在宁县南义乡,就有这样一位放映员,行走在乡间露天电影的放映道路上,见证光影40年的潮起潮落。

今年64岁张喜祥,1975年从部队退伍后回到南义乡,经过严格的培训考试,他进入到南义乡人民公社电影队,成为一名电影放映员。

“当年能当上电影放映员,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张喜祥从抽屉里翻出一张《电影放映人员登记表》,上面记录着他从事电影放映工作的时间:1975年6月。

“这是党和人民信任我,把这个重担交给我,所以我要珍惜这个机会。” 从那以后,张喜祥就和他的放映设备“形影不离”,他用架子车拉着它们一个村一个村地来回跑,为的是给村民们带去一场场电影,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

“在那个年代,只要在村里放电影,全村的男女老少几乎都出动,上千人挤在白色幕布前,房顶上、树上,只要能看到屏幕的地方,都站满了人,每次放电影就和过会一样热闹。”张喜祥告诉记者,那个年代乡村文化活动很少,南义乡公社当时只有一台黑白电视,所以村民们最奢侈的享受就是看一部露天电影,而那时的放映员就像明星一样,每个村子的村民都盼着他们来,还有的村民会在他们午休的时候敲门询问放映时间。

放电影虽然很“吃香”,但其中的苦只有张喜祥自己知道。作为当时最先进的宣传工具,他们除了播放样本戏、电影影片外还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以及计划生育、种植等类型的科教片。

“记得有一年冬天,我去焦台村放电影的时候,发电机化油器坏了,没办法只能用手按着,一只手在大雪里按了2个小时,等电影结束后手冻得都没有知觉了。”张喜祥回忆说,这只不过是一名放映员的职责所在,虽然电影放映工作很辛苦,但他从无怨言,能把精神食粮带给大家,他就觉得特别值。

2003年,胶片电影放映逐渐开始向数字电影转变,不仅屏幕清晰度提高了,配音更加标准清晰,电影题材也更加丰富了。受到数字电影的冲击,张喜祥不得不离开他坚持了28年的放映之路。

“闲暇之余,我还会把收藏的放映机拿出来看看,回忆当年放映电影时的故事。”张喜祥说,家里那台已经无法工作的放映机,不仅记录着他的事业、他的奋斗、他的青春,更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电影放映行业的发展,也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新闻推荐

吴龙龙回村创业做个“新农人”

本报记者闫慧武洛村是宁县盘克镇8个重点贫困村之一,地处子午岭林缘区,距盘克镇12公里,距宁县县城60多公里。由于自然条件限...

宁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