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龙龙回村创业做个“新农人”

陇东报 2018-12-14 01:00 大字

本报记者 闫慧

武洛村是宁县盘克镇8个重点贫困村之一,地处子午岭林缘区,距盘克镇12公里,距宁县县城60多公里。由于自然条件限制,交通不便,发展相对滞后,一直以来,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依靠传统种植、养殖业和劳务输出。

吴龙龙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2014年底,他决定返乡创业,这让很多人想不明白:“这娃好不容易考出去,怎么又回到这穷地方种地?”

“家乡留给我的印象一直是贫穷、落后、闭塞,还有无休无止的农活。”吴龙龙说,在上大学之前,他满心想的都是离开农村,没有想过再回来。

然而四年的大学时光不仅改变了他的想法,更让他对农业农村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原本想学医的吴龙龙经历过两次高考落榜,2011年,他服从调剂,成为北京农学院动物学科专业的学生,与畜牧养殖打起交道。

“大一那年,我参加了乡建中心的实践活动,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场里体验生活,其实那些农活我都很熟悉,但当时接触到的农业生态理念和农业生产模式让我很受启发。”吴龙龙说。

从那时起,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也思考家乡的未来。毕业之际,他谢绝了导师为他争取到的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放弃了参加公考的机会,带着激情与梦想回到了武洛村。

回到武洛村,吴龙龙认为家乡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土壤条件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至今保留着当地特有的五谷杂粮老品种,而且林区内还盛产香菇、木耳、花椒、山桃、杏、核桃等特色农产品,这些都是他带动村里人转变传统种植观念,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宝贵资源。

吴龙龙承包了村里的300多亩撂荒地,筹措了5万元启动资金,尝试着向生态农业发展的新路子迈步。

2015年,吴龙龙开始在300多亩撂荒地里建农场,尝试着种植小麦、玉米、黄豆等农作物,培育苹果园,养殖土鸡、黑猪、山羊、黄牛等。后来,他给自己的农场起了一个诗意的名字——“牧童心生态农场”。

“那一年,我和表哥、表弟三人整整干了大半年时间,才把农场的基础建设搞好。因为筹措的资金很少,所以平整土地、修整土窑、搭羊圈、盖牛棚这些基础建设都是我们自己动手做,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一直干到天黑。”吴龙龙说。(下转2版)

新闻推荐

公告 注销公告

公告公告公告公告魏立德:本院受理原告白义平与被告魏立德买卖合同纠纷一案,现依法向你公告送达起诉状副本、应诉通知书、举...

宁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