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员抢救性发掘甘肃遇村遗址

日照日报 2018-10-09 01:18 大字

新华社兰州1月8日电(记者梁军)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大学今年开始对石家墓地一公里以外的遇村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根据遗迹及出土文物分析,考古人员认为,遗址年代大体延续时间为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晚期。

据介绍,遇村遗址已发掘面积1700平方米,清理灰坑51处,墓葬1座,窑址1座,马坑1座。出土文物丰富,有陶器、玉器、骨器、石器、铜器等。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王永安说,遗址调查时发现较多春秋时期遗物,有陶罐、陶鬲等,与石家墓地器物年代相吻合,从时代上印证了聚落考古中遇村遗址和石家墓地“居”与“葬”的关系。

“从目前发掘来看,遇村遗址发现大量两周时期窑址、灰坑、灰沟等遗存,说明两周时期人群在此居住。个别灰坑底部存在明显淤土,可能当时居民已经掌握了较为成熟的人工蓄水技术。”王永安说。

遇村遗址位于甘肃马莲河以东,1981年被公布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60年代,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早胜镇遇村村民在遗址区平田整地时曾发现青铜器。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遇村遗址面积约18万平方米,暴露有灰坑、居址、墓葬。

新闻推荐

焦村镇 强化党建引领 助推脱贫攻坚

本报讯(通讯员梁晓飞、张娟)“在我建厂的时候,邓书记忙前忙后,帮我做选址规划、流转土地、带我外出学习。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

宁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