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铁杆庄稼” 走出“富民新路” 庆阳市发展苹果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陇东报 2018-06-24 01:04 大字

本报记者 李 彬

庆阳地处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层深厚,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全国苹果最佳适宜栽培区之一,所辖县(区)大部分为“中国优质苹果基地重点县”。

近年来,庆阳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深入推进“三变”改革,积极推广“331+”产业扶贫模式,使企业、合作社与果农结成产业利益共同体,描绘出了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的旖旎画卷。发展苹果产业,已成为果农增收致富的“法宝”。

据统计,目前,全市苹果栽植面积达177万亩,挂果面积78万亩,产量90万吨,产值40亿元,有10个优质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和25个万亩苹果片带,苹果产业为农民提供人均可支配收入1135元,为贫困村农民提供人均可支配收入800元。

“331+”产业模式让群众尽享红利

“今年,我将家里5.1亩土地流转给了海升公司,把县上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的2万元奖补资金、3万元贷款入股海升公司,土地流转费、股金分红和打工收入预计可达到2.6万元。”宁县焦村镇街上村村民万小丽说,有了产业保障,她家年底脱贫摘帽没一点问题。

“三变”改革工作启动以来,庆阳市结合市情实际大力发展苹果产业,以贫困户为主体、现代高科技苹果产业为平台、土地为纽带、企业为龙头、小康为目标,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三方联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户变股东”“三变”推动、品牌带动和党建促动的“331+”产业扶贫模式,使贫困户享受到了“生产无风险,年底有分红,收入有保障”的改革红利,帮助他们实现了持续稳定增收。

据悉,从2014年至今,庆阳市有307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2.286万人发展苹果产业,依靠苹果产业脱贫退出18605户74420人。

多措并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43岁的宁县湘乐镇樊湾村杨建明是村上较早栽植苹果树的果农。以前由于缺少技术,管理粗放,果园的收入仅仅能维持全家人的生计。近几年,在驻村帮扶工作队和宁县果业局的帮扶下,杨建明对老果园进行了提质改造,并学会了果园管理的新技术,苹果产量逐年提升,年均收入20多万元。

庆阳市在对老果园进行提质改造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高科技苹果产业。宁县以打造国内一流绿色有机优质晚熟苹果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矮化自根砧苹果基地为目标,通过增加科技含量、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品牌战略、依托绿色认证、管理提质扩规增效等措施,推动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庆城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共建了甘肃庆城苹果试验示范站,推广新技术,研发新品种,“西农”标准化栽管技术得到大面积应用,实现了新栽果园3年挂果、5年丰产。

为了使苹果产业发展更科学规范,庆阳市从苹果栽培的源头抓起,完善苗木繁育机制,鼓励支持相关企业和专业大户集中育苗,实行合同化育苗制度,定品种、定地点、按需求育苗,从源头上保证了苗木质量和产业安全。在产业发展中,改变过去一家一户、零星分散的栽植做法,以旱作技术集成示范为主,对示范园进行集成技术、集中投入、集中管理,培育了一批规模大、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果业示范带、示范乡、示范村和示范点,促进了全市果园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海升模式”创出果业新天地

“我们县上的‘海升模式\’现代高科技苹果产业示范园区,不仅成了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园,也成当地炫目的观光农业景观园。”宁县果业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下转2版)

新闻推荐

宁县兰庄村产业奖补金增强贫困户致富信心

■通讯员李建强本报讯近日,宁县金村乡脱贫攻坚“一户一策”落实暨“大比拼行动”现场推进会在兰庄村村部广场进行,兰庄村的...

宁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