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手记】找准路子,贫困村也能迎来艳阳天

甘肃日报 2018-04-27 04:03 大字

李红奎

现在,每当走进宁县盘克镇宋庄村,看到这里绿树成荫,溪流潺潺,游人如织,我都情不自禁满心自豪。

要知道,2016年1月,作为全县的一个深度贫困村,宋庄村还非常贫困落后:种地的几乎清一色是五旬以上的老人,全村35岁以上的“光棍”有20多个,村里中青年乡亲都不愿留在家里,全都外出打工,村庄“空心化”表现突出。

于是,时任盘克镇镇长的我,多次上门入户和乡亲们共同找寻致穷“病根”。在走访中了解到,村子川地少,洼地多,留守的村民仅靠种树苗和养牛羊赚生计。种的树苗,因品类普通,卖不上价钱;养的牛羊,大多规模小,收购商很少光顾。

经过一番深入的思考,我发现,换个角度看宋庄,制约村子脱贫致富的山大沟深的劣势,恰是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村东游鱼戏水的白吉湖,拢村沟梁上的茂林密草,高歌于村空的飞鸟,穿村而过的小河秀水……这不都是城里人青睐的好去处么?而发展生态旅游普惠性又高,村里的乡亲都可参与。

瞅准的路子,就义无反顾地前行。于是,我们请来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专家,按照“自然、生态、环保”要求,遵循突出“青山、碧水、荷花”元素和“田园、乡愁、闲适”格调的路径,为宋庄村发展生态旅游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

规划一出炉,我便带上驻村帮扶干部和村干部跑项目、争资金、邀请企业考察洽谈……这期间也遭遇了许多乡亲的不理解:村里1000多亩川地,是乡亲种树苗和庄稼的良田,他们自然不愿流转。记得有位村民对我说,穷山窝搞生态旅游?纯粹忽悠人!

但我们没有放弃。我们反反复复地做乡亲们的思想工作,用了两年时间,克服了一系列的困难,利用农户流转的900亩川地,不但建了水泥观光路,灰瓦红檐农家客栈,而且建成了集生态种养、产业孵化、示范推广、产业脱贫、科普培训、旅游观光、农事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宋庄荷塘”景观园。同时,我们以“山村、文化、旅游、产业互动共融”的思路,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分批组织村民到杨凌等地观摩考察、参加种养技术培训学习,鼓足村民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

“家里开了农家乐,一年能挣5万多元,比前几年务苗子养羊收入翻了好几番。”曾消极抵触的老邓,也成了思想转变最快、靠旅游挣钱最多的乡亲之一。

去年“七夕节”前,镇里首届“情定山水间携手共百年”集体婚礼暨第三届乡村舞台展演活动在“宋庄荷塘”景观园举办。活动期间,有8万多名游客慕名而来。

2016年到2017年的两年间里,村里206名贫困乡亲依托经营特色小吃、在景观园务工、打理农家乐等顺利脱贫,6个男青年还摆脱了单身。预计到2019年末,全村将整体脱贫。

通过带领驻村帮扶干部和村干部助推宋庄村打翻身仗,我的感受是,找准发展的路子、激发乡亲们的劲头,贫困村也能迎来脱贫致富的艳阳天。

(作者系宁县盘客镇党委书记)

新闻推荐

前渠村记忆

■陇东报/掌中庆阳记者陈飞在前渠村蹲点采访期间,记者在与当地老人和村干部的交流中发现,前渠村的很多地名,包括前渠这个名字,都承载着一段独有的记忆。从这些记忆中,我们能够依稀了解前渠村发展演变...

宁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