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拳拳之心织锦绣 ——周先会老人与《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甘肃日报 2017-05-31 05:11 大字

拳拳之心织锦绣

——周先会老人与《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本报通讯员李馨怡

针脚平整、色彩流畅、人物栩栩如生……长达6.5米的刺绣《清明上河图》从沙发铺到茶几还有大半卷未展开,持针正在绣制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这位老人名叫周先会,今年70岁,为了向子孙诠释“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他在古稀之年戴起老花镜绣制《清明上河图》。

5月19日,在西峰区安居小区,我们见到了周先会老人。走进他的家,映入眼帘的便是贴在墙上的《八骏图》十字绣,穿过走廊,卧室墙上的兰花十字绣栩栩如生。客厅的窗户下,整整齐齐摆放着针、彩线、剪刀,周先会戴着一副老花镜,像往常一样正在为这幅6.5米长、1米宽的《清明上河图》做最后的绣检工作。

老人手中的十字绣上,小至商贩扁担、船夫竹篙,大到城池、拱桥和货船,每个细节都绣得惟妙惟肖。周先会介绍,这幅作品最难绣的当属拱桥一段,几百个形态各异的行人,绣的时候要不停换线,稍不留神就会出错。

说起刺绣的初衷,周先会扶了扶鼻梁上的老花镜说道:“我希望通过行动激励孩子们刻苦学习,不负理想,想做一件事,就要有恒心做好。”周先会有3个儿子,前年,二儿子因为生意失利回到家中。“有时候看着他们在困难面前唉声叹气,我急在心里,却不知如何劝导。”

一次,周先会看到了一件以《清明上河图》为题材制作的刺绣作品,不仅震惊于制作者的工艺,更敬佩制作者的恒心。随后,他萌生了借此激励儿孙的想法,开始了自己的刺绣计划。

十字绣看似是简单的手工,但却需要一针一线的耐心与坚持,对于一个腿脚不便、眼神昏花的老人来说难度很大,但对周先会来说,这是作为长辈能为孩子做得最有纪念意义的事。

两年来,周先会每天坚持绣制10个小时。这件《清明上河图》十字绣共有59万个小格,每个小格绣一个十字,也就是说,周先会共绣了118万针。周先会告诉记者:“初次接触针线活,时常拿不稳针线,有时候明明看准下针的地方,往往手一抖就绣到其他地方去了。”

尽管如此,周先会从未放弃过。为了绣好《清明上河图》,他首先化整为零,把偌大的十字绣分成各个小局部来绣,克服了各种困难。周先会总结:“十字绣针脚要平、行针要稳、准,不同色彩过渡的线一定要分清楚。”

周先会的妻子崔凤兰告诉我们:“去年老伴因病住院期间,也不忘每天坚持刺绣,为了帮他减轻负担,我也学着绣了几天。但是我绣的针脚不好看,老伴发现后立刻就拆掉重绣了。为了练好手,他最开始还绣了10多幅小中型作品,如《八骏图》《四大美人》《牡丹图》等。”

很多人好奇老人的恒心、耐心从何而来。老人说:“因为当兵的人都明白坚持和恒心的重要,当过教师的人都了解教育的内涵。”

今年70岁的周先会出生在宁县湘乐镇的一个普通家庭,初中毕业后参了军。1970年,他因为一场施工意外受了重伤。

周先会回忆:“在医院昏迷两天后醒来,发现自己失去了右腿。连长跟我说,只要有恒心,还可以用知识为祖国的下一代服务。”转业后,他自学考取教师资格证,回到家乡当了一名乡村教师。

“如今这幅作品已经完成,孩子们也都明白了我的心意,欣喜之余,我更愿意把这份爱好坚持下去。”周先会说。

新闻推荐

甘肃省著名民俗学专家柯杨去世

【本报讯】16日记者获悉,兰州大学教授、著名民俗学专家柯杨于下午3时许与世长辞,享年82岁。柯杨先生曾先后荣获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以及甘肃省颁发的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成就奖”、“文...

宁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