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占国奋力追逐“绿色”梦想

陇东报 2020-03-16 00:54 大字

本报记者 李文 解天文

连日来,在环县木钵镇木钵街村岳岔组的育苗基地里,群众忙着采挖苗木。“待在家里也闲着,到家门口帮合作社挖树苗,即赚钱又植绿。”该村村民郭海彦说。

郭海彦说的合作社,是该村村民刘占国联合5户群众成立的苗木培育产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流转当地群众土地130多亩,培育沙棘、柠条、刺槐、紫丁香等多种苗木。“不仅自己赚钱,更重要的是带动群众致富。”刘占国算了一笔账:“130亩苗木,收入80万元,40万元用于劳务费,10万元用于土地流转费,种子、灌溉、设备、运输等再开支一部分,合作社收入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今年50多岁的刘占国培育了20多年苗木。刚开始,他看准了当地便利的灌溉条件、适宜的气候环境和当地绿化的需求,在自家耕地里培育5亩沙棘、刺槐,由于没有育苗经验和销路,通过请教当地林技专家,多方打听、联系销路。10多年过去了,刘占国育苗由四五亩到十多亩,再到流转村里闲散土地20多亩,他的苗林产业致富梦和荒山绿化梦一步步地实现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政府加大对造林绿化的支持力度,我想着再也不能这么‘小打小闹’了。”刘占国说,“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培育能够满足多种需求的苗木,让当地群众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致富,也让更多的荒山披上绿装,是我的梦想。”

有想法就得落实。2016年,刘占国成立了合作社,流转了当地130多亩耕地,并请教当地林技专家,学习苗木培育技术,准备大干一番。这一年,他购置了滴灌和喷灌设备,将原来的漫灌改为滴灌和喷灌。2019年,他又根据需求,引进了紫丁香等新品种。

为了更好地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刘占国雇用的劳务工全部依靠当地富余劳动力。“除草每天120元劳务费,采挖苗木按个论,平均每个劳务工每天收入在200元以上。”刘占国说。

经过多年发展,刘占国的苗木合作社也打开了销路,苗木不仅供应本县,还销往宁夏及庆阳周边地区。“计划再流转几十亩水浇地,培育更多品种的苗木,以满足当地绿化的需求。”说起未来的打算,刘占国信心满满。

新闻推荐

庆阳市今年将实施“10+N”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

本报讯(实习生王富强记者闫慧)日前,记者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为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向高质量发展,促进人力资源供...

庆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庆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