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面香里话新年
临近年关的乡村,时不时地会飘来黏面的香味儿。用力吸吮着慢慢品味,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那伴着黏面香的年味儿。
发黏面是陇东过年必不可少的程序。黏面是年糕的一种,是用略带酒香的黏糜子为原料做成的金黄色面饼,富含纤维,寓意吉祥如意。不同于歌谣中“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等习俗,家乡人过年发黏面并没有固定的日子,视每家具体情况而定,但一般都要在腊月二十五之前做好。时间宽裕的主妇,也会在腊八过后做,为的是让家人特别是小孩子早早地享享口福。因为做黏面工序繁杂,吃的时候还得用油炸,这在物质相对匮乏的过去,实在是奢侈的享受。但对于一辈子都在地里刨食的乡村人来说,即是再艰难,穷日富年也是他们的传统,以寄托对来年生活的美好期盼!
家乡人对黏面如此喜爱,除了地产特色,还与它的帝王血统有关。据说李自成进京当了皇帝后,为了把每天都当作年过,就派人从陕北老家收来软糜子做成糕,天天吃。虽然李的荒淫无度使得他的帝王梦只做了几十天,但这并不妨碍年糕在家乡人食品中所占的地位和软糜子的贵气。甘陕为邻,部分习俗相近,所以庆阳人也喜食黏面,尤为讲究其做工:必是非常精细的过程把控,才能做出无生面味儿、口感软糯的特色黏面。
做黏面,得先给糜子润水,调制湿度,在石磨上碾去谷壳,磨成细粉。取三分之二细粉用开水烫了上锅蒸熟,加剩余的生细粉和等比例的小麦粉,趁热在案板上搓揉均匀,揪成随意大小的剂子,再次入锅用小火慢慢煨上一夜,以助发出甜味。经过一整夜的小火慢蒸,糜子的清香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与甜酿融合,揭开锅盖,满屋飘香!等面剂子稍凉一些,就得趁热加工成型。一是搓糕条,取三五个煨熟的面剂子抹上油,搓成一根根直径3到4厘米的圆柱,黄灿灿地排成一个阵列。二是用手捏成一个个类似于油饼大小的糕饼,小山一样地堆满2到3个大盆,再分别用湿布盖住防止失水,存放后随吃随炸。
糕饼直接入油锅炸熟,凉后取八个摞成一摞扎起来,连同一到两根糕条一起装好,做为送给邻居和亲戚的礼品。糕条则切成三毫米左右的圆片,我们称为燃面坨儿,炸熟后捞出放入盘中,撒上白糖。原本亮黄亮黄的面饼经油炸后犹如被镀了金,金灿灿挺直了腰板儿。夹起咬上一口,鲜香糯软,香中带甜,那种沁入心脾的感觉,久久不曾远去。
如今生活好了,黏面已是随时可以品尝的家乡特色小吃,但儿时黏面香里的年味儿,永远留存在记忆里!
新闻推荐
庆阳市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关于不动产抵押登记不再留存证书原件的通告
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不动产登记工作效率。经研究决定,自2020年2月1日起,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时不再留存不动产权证书原...
庆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庆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