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守初心 大医精诚铸辉煌 西峰区人民医院建院三十年纪事

陇东报 2019-11-18 00:50 大字

本报记者 孙玉珍刘剑

三十年前,一块上书“西峰市人民医院”黑体大字朴素洁白的门匾,郑重地悬挂在墙皮斑驳的大门旁侧,它的身后,是略显沧桑的几排砖木结构平房和一幢砖混结构的简易三层楼房,大内科、大外科济济一室;三十年后,这里门诊、内科、住院一二部大楼拔地而起,院内环境优美,科室分布细化,重点学科突出,功能检测设备齐全,服务病患细致周到。

三十年来,西峰区人民医院从最初占地7.6亩、门诊接待11.7万人次、住院患者1426人次、业务收入79万元,到2018年占地31亩、门诊接待37.89万人次、住院患者1.98万人次、收入1.59亿元,完成了从一家乡镇医院向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的华丽转身。每一个数字的向上跃动,浸透着每位区医院人因陋就简、艰苦创业的心血和汗水,倾注着他们孜孜以求、大医精诚的热忱和坚守。

■迎难出发

三十年强基础改天换地

“崇尚医术、关爱生命、呵护健康、服务社会”。短短十六个字的办院宗旨,在西峰区人民医院几代人坚守、坚持、发展、创新过程中历久弥新。三十年时间,区医院人为了实现这一宗旨,从强基础、稳根基入手,扩大业务用房、完善医院基本功能与设置,为医院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着陇原大地,老区人民沐浴在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下,衣食住行正在向好转变,同时,对医疗卫生的服务需求十分迫切。西峰建市后,积极回应人民群众需求, 于1989年10月13日在原寨子乡卫生院的基础上,筹建了西峰市人民医院。

“医院成立之初,由于特定历史原因,发展空间狭小,医疗环境拥挤,办公业务用房紧缺,基础设施落后,专业人才贫乏,医疗设备十分简陋,医疗业务范围有限”,回忆起刚建院时的峥嵘岁月,首任院长马祯祥记忆犹新。

当时,医院占地5067平方米,只有房屋近百间,工作人员68名,专业技术人员奇缺,副高职称1名、中级职称5名、初级职称32名,开放病床54张。当时业务收入只有79万元,门诊接诊11.7万人次,外科手术仅限于胃大部切除、胆囊切除、肠切除、甲状腺瘤等中、小手术,远远不能适应医疗工作的发展。

制约医院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基础设施极其不完善,医务用房捉襟见肘,而且年久失修。为此,时任领导班子把解决用房困难列为医院发展的第一要事,租用单位公房、居民私房,维修现有房屋,并征用土地,着手住院部的建设。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医院的用房问题逐步得以缓解,实现了最基本医疗业务的顺利开展。

西峰区人民医院原院长路莉回忆说,2009年至2014年,医院门诊楼工程尚未收尾,住院楼建设亟待启动,拆迁征地中的“拦路虎”令人望而生畏,面对重重困难,区医院人没有退缩,而是鼓足勇气,迎难而上,历时近一年时间,搬迁棚户区居民132户,完成了区医院扩建拆迁工作,使区医院占地面积由10亩增加至31亩,为医院后期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十年来,通过六任领导班子的努力,西峰区人民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飞跃式发展:1997年投资299万元建成总面积3880平方米的住院二部大楼,2010年投资1800万元建成总面积8750平方米的门诊楼,2012年投资5000万元建成总面积12920平方米的住院部大楼。目前,总投资3880万元的内科综合楼即将竣工,为医院再创辉煌打下坚实的基础。

正是这种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魄力,使西峰区人民医院的发展实现了基础建设的量变,为各项业务发展铺下了厚实的底子。

■学科细分

三十年强业务技术精进

“前贤创业至此,吾辈更当奉身斯地,委命医道,不为良相,但为良医”,院党委书记张世玮在《西峰区人民医院志》上作序明志。他的话,展示着西峰区人民医院全体医务人员躬行不止的脚步。

西峰区人民医院是从乡镇卫生院成长为二级甲等医院的,建院时仅有门诊部和住院部两个大部室,门诊部也只有内科、外科和妇产科。但是,在这种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全体人员从没有忘记身上的职责和百姓的期望,一代代人在艰苦的环境下抓技术、抓业务,使全院的医疗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学科建设不断完备。如今,医院已经建立综合管理和医疗技术两大业务板块,综合管理板块设19个科室和部门,医疗技术板块设24个科室和中心,架构齐全、功能细分,为全院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曾在医院工作20多年的杨秀娟对比建院初期的艰苦日子和现在突飞猛进的发展面貌,感慨地说:“医院的巨变是其中每一个小我孜孜不倦、殚精竭虑而成的,他们是大我的重要一分子。”

杨秀娟当年到区医院住院部工作时, 住院部是一个综合性科室,收住内外妇儿各科病人,只有一间医办室,一间护办室,没有固定的手术室。1998年住院部搬迁到新盖成的双面五层楼房时,临床业务由一个大集体分成普外科、妇产科两个科室。

那次搬迁在区医院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第一次实现了细化科室的构想。时任院长倪思笃和大家一起背着中药大麻包在楼上爬上爬下,大家的兴奋之情不予言表,仅用一天时间将所有物品全部搬迁到位。

时光飞转,进入新世纪,医院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

副院长王军锋说,2001年,门诊科室仅有内科、肿瘤科、外科、理疗室、五官科和妇产科,每个诊室仅有1名医生,前来就诊的患者寥寥无几;住院部只设有内儿科、妇产科、外科三个病区,临床许多新业务、新技术无法开展,大病看不了,小病看不好,后生动力不足,综合实力排名居全市县级综合医院末尾。

是止步不前,还是大胆思进?区医院人没有气馁,他们走出去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外聘上级医院专家教授来院开展手术、门诊坐诊,通过外学内引,使管理理念和诊疗水平有了明显变化,科室设置逐渐细分,各科医生进一步配齐,为医院后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到2007年,西峰区人民医院通过了二级乙等医院验收,形成妇产科、口腔科两个品牌优势科室,检验科装备及业务能力,室内、室间质评都位居全市县级综合医院前列。

2012年,住院大楼投入使用后,新建7间标准化层流手术室,完成了新生儿科、儿科病区、体检中心、内二科的单独设置。随着业务用房面积不断扩大,医疗技术力量不断增强,各学科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全院实现了专业化发展。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时至今日,西峰区人民医院拥有先进的硬件设备,检测水平在全市名列前茅;拥有一批具有全市有影响力的重点学科,妇产科、口腔科、中医科、骨科等科室在全市有口皆碑;拥有处于全市领先地位的医疗技术和手术水平,微创技术和特色诊疗服务造福众多就诊患者。

■改革创新

三十年守初心播撒医德

新一轮医改启动的2009年,为了走上提质升级之路,适应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最新要求,医院从抓内涵建设入手,实行院科二级管理干部和全员岗位聘任制,全面落实兑现岗位绩效考核办法和职工工资福利待遇,这项改革,激发和调动了全体工作人员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使医院各项管理进一步走向规范化,为医院的再出发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进入新时代,张世玮履新院长,他上任的首个动作就是进行薪酬改革,他提出“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同工同酬”的改革核心内容,出台了科学、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办法,实现了工作量、技术水平与收入对等;正式职工与聘用员工同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核心理念被充分体现,职工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全院职工沉下身心钻研业务、笑脸服务提高水平常态化。从2014年到2018年的短短四年时间,门诊患者从10万人增加到40万人,住院患者从7千人增加到2.2万人。

在各项业务扩展的同时,人才匮乏带来的后果凸显,门诊和住院患者增多,但医生极其紧缺。从2004年开始,医院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加强人才培养,选派各科室业务骨干赴省内外三甲医院进修学习,外聘上级医院专家教授来院开展手术、门诊坐诊,全院诊疗水平有了明显变化,为医院后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自此以后,医院注重加强纵横向业务合作与技术培训,先后派送业务骨干轮流赴全国重点三甲医院,甚至远赴国外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学习进修,进行再“充电”、再“锻造”,为医院培养学科权威和学术带头人。

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是医院改革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起点。今年4月,庆阳市西峰区人民医院党委获准成立,张世玮担任医院党委书记,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开启医院改革发展的新篇章,为全市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做出了积极探索。6月,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开展医院党建工作,区医院党委对全院各党支部进行优化调整,将支部建在科室,切实让党建工作责任和压力传达到基层党组织神经末梢,以党建推动医院各项工作更好、更快发展。8月,医院被确定为全省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试点单位,医院党委带领全院职工,又走上了以抓党建、强管理、提质量为核心的改革之路。

三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十年来,西峰区人民医院的全体员工接力拼搏,无私奉献,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了医院发展的绚丽篇章。今天,西峰区人民医院在“1356”规划指引下,以服务周边50万群众为己任,砥砺前行,在建设集医疗急救、教学、科研为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医院进程中将再铸辉煌。

新闻推荐

庆阳市民政局组团参加第十四届中国(重庆)老博会

本报讯(通讯员史铭政)11月8日至11日,市民政局组成考察团参加了在重庆市南坪会展中心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重庆)老年产业博览会...

庆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庆阳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