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 村头扶贫车间为亮点

陇东报 2019-01-19 01:00 大字

本报讯(记者李晓峰 通讯员施绪平)时值凛冬,西峰农村已进入了冬闲时节,寒风凛冽让大多数农民选择“窝冬”在家。可是彭原镇赵沟畎村的“扶贫车间”却暖意融融,30多台缝纫机排列有序,几十名妇女正在紧张有序地工作,忙着赶制新订单。

赵翠琴是赵沟畎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49岁,丈夫因病不能外出务工,为了照顾家人,她放弃了外出打工的计划,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2018年10月,村里的“扶贫车间”建成了,包村干部找到赵翠琴,介绍她去扶贫车间打工。经过专门的免费技能培训,如今她已经成为一名熟练的生产工人。

在这个约2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里,像赵翠琴这样的农村妇女有30多人,其中8人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扶贫车间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挣钱,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赵沟畎村扶贫车间的建办是西峰区持续落实“以就业促脱贫”工作思路的一个缩影。2018年,西峰区大力推进就业扶贫工作,引导鼓励企业等各类经济组织创办“扶贫车间”,将“扶贫车间”优先建设在贫困村、人口聚集区、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布局,优先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并立足贫困群众劳动技能水平不高的实际,将培训课堂延伸到贫困村,鼓励发展剪纸、刺绣,编织、香包制作等工艺产品,发展“小、快、灵”的产业门类,做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让贫困群众短期见效、稳定脱贫、长期增收,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同时,西峰区结合不同乡镇区位优势和产业特点,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探索推广了“厂房式”、“居家式”两类建办模式,对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户,采取“企业+车间+贫困户”方式,将生产车间建在人口较为集中的村,让贫困群众就近上班;对既无法外出务工又没有固定时间上班的贫困户,采取“企业+订单+贫困户”方式,在完成技能培训后,把生产原料发放到贫困户手中,送订单到户,实行按件计薪,贫困户自由支配时间,在家中进行“居家式”生产加工,让“扶贫车间”真正成为了贫困群众稳定就业、持续增收的致富通道。

据了解,赵沟畎村服装加工扶贫车间是大舜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庆阳凌云服饰公司合作建办,在凌云服饰原香包加工车间基础上改造完成,先期投放设备30台,车间全面运营后,预计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80万元,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

新闻推荐

梁建伟委员:以核心价值观 铸文明城市创建之魂

本报讯(记者路娜)1月14日,市政协委员梁建伟在市政协四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时建议,要创新形式,精细管理,用社会主义...

庆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庆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