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报栏 时代变迁的风景线

陇东报 2019-01-18 01:00 大字

李阳波

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生活水平不高,没有订阅报纸的经济基础,读报主要靠阅报栏。当时我在庆阳郊区上小学,每天放学总要停留在离学校不远的街边阅报栏前读报。

那时的阅报栏很简陋,其实就是一块木板,但我每天都看得津津有味。透过这个窗口,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开始模仿报纸上的文章写些小稿。工作之后,我在工厂办过黑板报、宣传栏,将企业的政策、信息等传递给一线职工。

上世纪80年代初,不少地方报还未复刊或创刊,然而庆阳郊区的一些剧场、影院、文化宫前已建起了自己的板报栏,除了介绍剧情外,主要刊登观众的影评、娱评等。那时,人们的文化生活很单调,板报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从早到晚,报栏前的人流络绎不绝。我是板报上的常见作者,只要欣赏了新片、新剧及群众文艺演出,便发表观后感。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各地地方报纷纷复刊或创刊,庆阳的车站、社区、学校、医院、繁华大道等公共场合都建起了阅报栏。每天清晨,总有人对阅报栏的内容撤旧换新,但在换新之前就已经有晨练结束的人守候于此了,人们一边“复习”昨天的内容,一边等待今天的内容。

当时的我在庆阳郊区农业银行工作,曾随同省里检查团检查精神文明建设。检查团里有位领导说的一句话至今我仍记忆犹新:“我每到一个地方,都要看基层有没有阅报栏,报栏里是不是张贴当天的报纸,否则就算汇报得再好,他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是不到位。”的确,无论是对企业员工,还是对社区群众,亦或是对流动人群,建个阅报栏,及时更换报纸,有时比耗资巨大的文化大项目更实际、更管用。

其实,小小阅报栏是城市文化的一扇窗口。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个性特征,当地报纸则是这个城市的素描。外地游客要了解所在城市,大多是通过阅读当地报纸。当然,他们也有为此购买报纸的,但更多的人则是通过阅报栏阅读。

进入新世纪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纸质报刊渐渐淡出人们视线,报栏也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广告牌。有些地方虽然报栏仍保留,但早已不贴报纸而被广告占领了。现在电视、电脑、智能手机已经普及,人们大多喜欢从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阅读各种文章。

前不久,我重回庆阳时,见到不少的广场上放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创城”宣传牌。途经一家商场时,也看到那LED大屏上正在播送着时政消息。

无论是当初木板贴报纸的阅报栏,还是现在播报时事的大屏幕,都为人们提供了学习文化知识的平台,成为“文化庆阳”的特色景观,为这座山水名城平添了一抹文化色彩。

新闻推荐

书法爱好者在观看展出

1月15日,由西峰区文联、北街办事处主办,北大街社区、翰墨书画协会承办的第二届“夕阳红”书画展在北大街社区开展。据了解,...

庆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庆阳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