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面塑”进校园 ” “另类”课堂有艺有趣

陇东报 2018-12-16 01:02 大字

本报实习生 米静 记者 闫慧

庆阳市庆化学校的校园里,一间名为“陇东面塑创意工作坊”的活动室格外引人注目,这里的千余件作品都是以庆阳民间面塑艺术为基础,由师生共同创作完成。这些作品既展现了传统面塑的制作技艺,又体现了孩子们生动有趣的创意。走进校园、搬上课堂的民间传统文化,深深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课 堂

11月25日下午,美术老师王丽迈着轻盈的步子走上庆化学校九年级三班的讲台,熟练地打开多媒体教学黑板,映入眼帘的不是一道道待解的数学习题,也不是密密麻麻需要被填写正确答案的英语句式,而是五彩缤纷、栩栩如生的面塑样品。学生们的桌子上整齐摆放着各种颜色的黏土,看着他们充满期待的眼睛,就知道这不是普普通通的一堂课。

在王丽老师对面塑的色彩搭配和基本制作手法以及构图进行一番讲解后,学生们就开始动手捏起自己在心中早已想好的面塑花样来。

手巧是女孩子的天性,而这样的课堂把女孩子这个天性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她们捏花瓣的捏花瓣、压花纹的压花纹,很是专注认真。一个梳着马尾辫的女生取出一小块黄色的黏土,先把它揉圆,再揉成长条,包在竹签上,就成了花心,再取出一块红色黏土揉光滑后捏成了水滴状,稍微压了一下然后用手的鱼际肌压出花瓣的形状,最后包裹在花心上,手里如此重复好几下,花瓣一层比一层稍大,一层比一层舒展,最后再整理一下,一朵红色的玫瑰花就在这灵巧的双手里盛开了。

和心灵手巧的女孩子相比男生也不甘示弱,他们几个人为一组,分工明确,虽然动作不比女生细腻,但是作品的精美程度一点不输女生。在九年级这个压力和紧张并存的时间段,他们青涩中略带成熟的脸上流露着对这一周仅有一节的手工美术课的珍惜。

三年级一班的课堂和九年级不同,这里少了份压力和紧张,多了些轻松和活泼,孩子们面对如此有趣的美术课,内心的欢喜是写在脸上的,就像向日葵对着太阳,如此单纯可爱又朝气蓬勃。

“我们先做的花瓣,然后再做的叶子,叶子上还有一只慢悠悠爬着的小蜗牛”“我们小组做的这些都是玫瑰花,这个玫瑰花是由粉色、蓝色、紫色合成的,剩下的两个玫瑰花都是用紫色和蓝色合成的”“我们做的是大王花,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开开心心没有烦恼”……

孩子们争先恐后很是自豪地将自己的作品拿到讲台,一边给大家展示一边讲解自己所赋予作品的内涵。

机 缘

在庆阳民间,纯朴善良的巧媳妇们虽然识字不多,但是个个心灵手巧,技艺不凡。在她们的眼里,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并且能将这些美好的事物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来,或是手里的面活,或是窗棂上的剪纸。她们既是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又是创造者,借物抒情,寄托情思,将朴素的情感化作生命的艺术,飞禽走兽、花草树木、风土人情以及民间传说,都是她们喜欢表现的内容。

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有着自己独特的神奇色彩。它种类繁多、变化万千,因独特的造型、直观的形象、艳丽多变的颜色、质朴纯真的寓意、极具装饰性的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在庆阳,几乎每个传统节日都离不开面塑娇艳的身姿,它是春节、中秋、婚丧嫁祭等节日和民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艺术教研组长苏晓华既是一位资深的美术老师,也是一位民间艺术爱好者,“我妈妈能剪、能画还会绣,只要有闲暇时间,剪刀和针线就会在她的手中飞舞。”

在苏晓华的记忆里,妈妈坐在阳光下的窗台边,手拿剪刀,默默把对生活的热爱倾洒于指尖,一朵朵富有时代气息的剪纸就这样诞生了,抑或者坐在炊烟缕缕的灶台前,用和好的面捏着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小鸟、小鱼、面人……那种画面真的很美。

在妈妈的影响下,苏晓华自幼非常喜爱这些民间传统手工艺,尤其对面塑和剪纸很是着迷。在26年的教学生涯中,她一直希望像面塑和剪纸这样的文化能够在新一代人的指尖得到传承,那种阳光暖暖的、温馨的画面还能被人所感受、所熟知。

偶然的机会,苏晓华在听一堂讲座的时候受到启发,“美术泛指创作占有一定平面或者空间且具有可视性的艺术,一般可划分为四大类,雕塑、绘画、设计和建筑,既然如此,面塑和剪纸也是美术的一种体现,为什么不让它们进入课堂呢?”

这个想法一直徘徊在苏老师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尝 试

“把民间艺术搬上课堂”,苏晓华的这个想法很快得到学校的支持,经过一年多的调研和准备,2017年春天,在她的主持下,庆化学校筹建了“陇东面塑创意工作坊”。

在庆阳民间面塑课程实施过程中,艺术教研组的老师们发现面塑材料不宜保存,还存在浪费现象,加之学生手指发育力度不够,在课堂实施难度增加,成为课题实施的瓶颈。为了改变困局,走出困境,老师们大胆创新,把传统面塑材料改为了体积小、质轻、易干、软度适中的彩泥,学生十分喜爱,因此创作的作品内容丰富、立意新、水平高、精致细腻。

憨态可掬的生活原型在师生的指尖上绽放着别样的艺术魅力;陇东婚俗系列作品还原了庆阳婚俗的现场,鞋垫、鞋子等嫁妆花色各异,别具风格,让人眼前一亮;师生们还将环保主题融入面塑创作中,对易拉罐、饮料瓶等废品进行回收利用之后,与面塑作品结合在一起,既点缀了多彩的校园生活,又美化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面塑的兴趣,展示他们的创意和才华,学校还为面塑艺术作品的呈现搭建了诸多的展示平台,比如举办各类面塑作品展览,开展“传承指尖文化,彰显艺术魅力”活动、“我是巧巧手”评选、面塑亲子活动展,以及学期末的彩泥艺术特色汇报展等等。

与此同时,在学校的橱窗、廊道、教室里,一件件精美的作品随处可见,民间美术的质朴气息为校园文化注入了别样清新,也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了庆阳民间艺术的魅力。

传 承

苏晓华和艺术教研组的老师们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开发了“指尖上绽放的艺术——陇东面塑创意”校本课程。课程设计用色彩艳丽的彩泥代替面食素材,通过搓、捏、剪、掐、揉、切、划等手法来塑造具有庆阳地域特色的创意作品,变化的是面塑的材质和风格,不变的却是传统手工艺的匠心精神。

庆阳的历史文化古老悠久、丰富灿烂。庆阳的民间艺术更是绚丽多彩,它承载着庆阳的古老文化,保留着黄土地上最原始的图腾样式。剪纸、香包、皮影、唢呐、面塑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凝聚着黄土地董志塬人民群众的智慧,同时记录着庆阳古老的生活习俗和生产方法。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量优秀的民间艺术正在流失,传承与发展的前景令人担忧,把民间艺术引入校园,对于抢救和传承民间艺术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在学校开展这样的美术课程,一方面能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平面构图和立体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能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它,熟悉它,感受民间艺术的多样性,感悟艺术品所被赋予的内涵,同时还能让孩子们积极参与文化艺术的传承。”在苏晓华看来,保护好、传承好、运用好庆阳民间艺术,是每一个庆阳美术教育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陇东面塑创意工作坊”已经开设了两年,目前庆化学校有45个教学班在进行这项活动。

新闻推荐

庆阳一护士救助一只国家保护动物骨顶鸡

本报讯(实习生姜大捷记者魏博庆)12月8日,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护士袁娜英在下班回家途中,捡到一只受伤的鸟,因鸟的样貌在...

庆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庆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