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统计”的“办公史” 从“拨算盘”到“敲键盘”
本报记者 魏博庆
说起改革开放40年来办公设备的变化,67岁的退休干部李星明用8个字来概括——日新月异,今非昔比。在他看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办公设备不断更新,提高了工作效率,扩展了服务功能。
1973年,李星明被分配到原庆阳地区革委会生产指挥部搞统计工作,“那时候办公设备很简陋,工作基本要靠手工完成。”李星明介绍,当时,他用的是21杆算盘,再配上德国产的机械手摇计算机,还有计算尺。但要按时完成大量的数据汇总,主要还是靠算盘。算盘成为他早期工作的好伙伴。
3年后,单位购买了一台国产第一代电子管台式计算机,这让李星明高兴了好一阵。但电子管计算机经常发生故障,很快就报废了。值得欣慰的是,大约两年后,计算器、计算机陆续普及,统计手段有了突破性发展。
“当时,国内早已有少量进口计算器,单位通过多方争取才买了一台。”李星明对自己用的第一台计算器记忆犹新。他说,当他用上计算器的时候,简直爱不释手,这小小的“玩意”,无论加减乘除函数运算,都是算盘无法比拟的,统计汇总和数据分析效率成倍提高。当时,庆阳地区计委内设统计岗位,这个计算器主要由李星明使用和保管,其他人只能临时借用,大家都把它当作宝贝疙瘩。当然,之后几年,计算器逐渐普及,大家也就不再稀罕了。
1978年,李星明去北京进修期间,借机到国家计委计算中心参观。“到那里一看,我的第一反应是,那个计算机简直就是个庞然大物。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台靠纸带打孔输入的大型电子计算机,当时在国内最为先进。”这次参观使李星明大开眼界,也让他对国家未来的数字化发展有了美好憧憬。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我的美好憧憬不久就变为现实。”李星明说,1985年,市面上已有袖珍电子计算器销售,他所在的原地区工业普查办公室立即买了一台。
1987年,国产四通电子打字机刚投放市场,因为工作需要,李星明所在的单位又及时购买了一台。这两台先进办公设备的购买和使用,不仅在全庆阳地区开了先河,也在全省统计系统占得先机。李星明用这台仅有16K内存的袖珍电子计算器,自己编程,完成了大量普查数据处理;用电子打字机,完成了30多册普查资料的编辑打印。同时,又添置一台小型切纸机,足不出屋,便可独立完成了成套普査资料的汇总、排版、打印、装订。因为工作业绩突出,他还被邀请到省统计局全体职工大会上作了3个多小时的经验介绍,同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002年,到市档案局工作后,李星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连续举办了5期关于档案整理的新规则培训班,他曾风趣地向大家介绍他如何借助3个“电子朋友”提高工作效率的事情,以激发大家的专业进取精神。随后,他又给科室和职工分别配齐台式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办公设备有了很大改善。
“过去,在职期间,办公设备发生的历史性进步和变化,促进了工作高质高效完成;现在,虽然已经退休,但退而未休,我靠新购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以及数码照相机、摄像机,记录美好生活,提高办事效率。”李星明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陈巧霞)今年以来,西峰区农发办全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先后在什社乡庆丰村、李岭村、贺塬村实施了农综开...
庆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庆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