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维忠:把自己一生交给党
文/图 本报记者 高于婷
牛维忠老人已93岁高龄,他生于动乱的旧社会,成长在陕甘宁边区的红旗下,积极投身革命,为党的事业贡献全部力量。直到离休后,他仍然坚持发挥余热,为身边大小事出谋划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和人民的承诺。
长在边区红旗下
1925年,牛维忠出生在环县演武乡吴家塬村的一户贫寒的书香门第之家。那时候社会正处于动荡时期,匪灾、饥荒让一大家人过得很是艰难。但即使在这种状况下,牛维忠的父亲和长兄也坚持教他识字念书,让他读懂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适学年龄再将他送入私塾。牛维忠的童年算是“半耕半读”,在学习之余他还要帮着家里做各种农活,常常是背着书本一边放羊一边念书。
1935年红军长征踏入庆阳,10岁的牛维忠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时候家里来了许多军官借住,他们军纪严明,起营时把床铺打扫得干干净净,吃了多少粮都记录得清清楚楚,并把钱留下。红军的到来,为村民们带来了民主的新生活,各个乡镇逐渐建立了小学,这时父亲给牛维忠起了名讳——字子贤号爱国,再次送他进入学校,系统地学习语文算数、军事时事等小学课程。
牛维忠形容自己的少年时代是“在红旗下幸福成长”,生活在陕甘宁边区,不仅让他在战争年代受到了保护,同时还接受到了新思想新教育。这样的经历,也让爱国精神深深地刻进了牛维忠的心里,他经常与同学们充当宣传员,拿着小纸旗宣传战况,还去村里劝说妇女解放小脚,积极地传播新思想。
小学毕业后,牛维忠就回到老家继续务农,同时跟着老中医学医治病,经营自家的小药房,此外还帮着村民写对联、书礼簿。因为牛维忠踏实肯干又有想法,村里的各项活动都离不了他。
投身革命即为家
虽然身在农村,但牛维忠深受新思想和革命精神熏陶,认为既然是男儿,就应当干一番大事,于是他重新考虑了自己的未来,选择投身革命,从积极分子成为脱产干部,并于1947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跟随组织动员群众“坚壁清野”,全力以赴支援前线,做好战后保障工作,同时他还深入基层,为土地改革工作做出了较大贡献。
庆阳作为革命老区,在新中国成立时,土地改革工作就已全部完成。1949年底,牛维忠前往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学习三个月后,被分配至中共甘肃省委统战部工作,奔走在基层一线,为统战工作贡献力量。
多年实践工作,牛维忠获得了不少的理论经验,但他深深体会到,要搞好工作,必须要坚持学习,提升文化素质。1956年他主动向组织申请,获批后前往陕西省西安市中共中央第二中级党校(现陕西省委党校)文化班学习了两年时间,不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还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理论文章和文学书籍。
牛维忠的座右铭是“忠诚、老实、讲真话”,不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他都严格地要求自己。工作中牛维忠在遇到弄虚作假的事情时,他都会深入调查揭露事实真相,实事求是敢于讲真话,为群众谋取实实在在的福利。20世纪70年代,牛维忠携家带口又迁回了庆阳,统战工作仍是他的首要任务,他尽职尽责、勤勤恳恳,使庆阳地区的统战工作有了新气象。
老有所为更快乐
1985年牛维忠离休后,一直和老伴居住在庆阳市干休所。忙于工作多年,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老伴因突患脑溢血致半身不遂,牛维忠离休后的生活重心大部分都放在了照顾老伴上,从饮食起居到看病就医,牛维忠亲力亲为、无微不至,坚持了近20年时间。
虽然已经离休,但牛维忠始终没有忘记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2014年,牛维忠居住的楼院改造暖气,许多住户都不愿意配合,改造工程迟迟难以推进,眼看天气寒冷,牛维忠带头支持改造,虽然年事已高但他坚持去各家各户宣传说服,最终在他的努力下,改造工程得以顺利完成,大家也能温暖过冬。
如今,牛维忠日常仍然坚持读报看新闻,熟知国家政策方针,国家一有重大会议召开,他就会来市干休所寻找资料,拿回家后细细研读学习。他还特别关心市干休所的党建工作,愿意分享个人的工作经验,发挥余热为党建出谋划策,及时指正不足,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作为一名离休老党员,他以身作则,不忘初心,从细微处做起,用优良的品德影响着年轻一代,成为一名受人敬佩的老党员。
“我出生在旧社会,成长在红旗下,从山区农民家庭的一个放羊孩子,能够成为党的干部、人民的公仆,都是党和人民培养教育和爱护关怀的结果,党和人民的恩情我是永远永远不会忘的。”在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刻,牛维忠就决定了“将自己的一生交给党”,已经93岁高龄的他告诉记者:“只要我还有力气、能思考,我就会坚持为身边大大小小的事情出力,坚守好共产党员的至真本色。”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任婷、王振华)为进一步改善辖区居民居住环境,提升社区整体形象,以良好的面貌迎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测评验收工作...
庆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庆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