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建设中山桥的功臣(三)

鑫报 2016-01-28 00:56 大字

经过1949年至1952年三年的经济恢复,一大批工厂、矿山得以恢复生产;一大批车站、码头和城市基础设施得以改建、扩建;农村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商业流通开始恢复正常。1952年兰州的各项生产能力和建设规模,都远远超过旧中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这时的中国是一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是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新型社会,帝国主义和各种反动势力,千方百计对这个新生的国家在政治上敌视,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妄图把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新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十分恶劣。加之在旧中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西北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十分贫穷落后。鉴于这种情况,国家从平衡发展和国防安全考虑,把投资的重点放在西部,兰州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建设城市。

兰州自1949年8月26日解放后,随着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经济建设的大幕也訇然开启。经过3年的努力,兰州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迅速恢复,工业产值比1949年增长了三倍,为此后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开了一个好头。从1953年国家颁布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兰州的经济建设开始进入气势恢宏的高潮阶段。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列兰州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国家156项骨干工业企业中的兰州炼油厂、兰州氮肥厂、兰州合成橡胶厂、兰州石油机械厂、兰州炼油化工设备厂、兰州西固热电厂、白银有色金属公司、银光化学材料厂等企业及一大批限额以上的配套工程都安排在兰州或其周边地区建设。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确保156项重点工程的建设。西北地区也是这样,全力以赴地狠抓这些大型骨干工业项目的建设,兰州以这些大型骨干项目为中心,重点进行新兴工业基地及配套项目,以及为其服务的交通运输、生活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满足大规模建设的需要,国家发出了“支援大西北”、“开发大西北”的号召,支援大西北的大军如潮水般涌入西北地区,涌入兰州。仅1956年一年,兰州就接纳了10万拓荒者。各种建设轰轰烈烈地展开,兰州市区得到了迅速扩展。

经过5年大规模的建设,至1957年年底,兰州的国内总产值完成2.33亿元,平均年递增48.5%,几乎是两年翻一番。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交通运输支持。兰州本地的建筑材料大部分在黄河以北,相当一部分外地运来的机械设备也要跨过黄河运往黄河以北地区,加上市内交通和过境交通,跨越黄河的交通十分繁忙。仅兰州地区就有国营运输、私营运输、民间运输和单位自备运输等四支运输力量从事工业基地建设运输和基地工业、农业和商业运输。

兰州市属的运输力量,加上甘肃省属驻兰州的汽车运输力量和兰州机关企事业汽车运输力量,共同组成一支庞大的运输队伍,成千上万的汽车、蓄力车、人力车浩浩荡荡地奔驰在兰州市区和各条公路干线上。这支运输队伍的相当一部分要跨越黄河,而当时黄河上除了1955年在西固钟家河修建的一座连接西固工业区和沙井驿建筑材料产地的临时便桥外,仍然只有中山桥一座永久性桥梁,中山桥承担的运输任务日益繁重。如果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大规模建设为兰州新兴工业城市地位的确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的话,那么,在这一过程中,中山桥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又给兰州投入了12个亿,重点建设兰州电机厂、兰州煤矿机械厂、万里机电厂、兰州钢厂、兰州铝厂、兰州高低压阀门厂等以机械工业为主的工业项目。扩建和新建兰州棉纺厂、毛纺厂、兰州食品厂等轻工业项目,兰州工业体系日趋完备。196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4.96亿元,比1957年增长5倍。同时,兰州采用整体搬迁的形式,向发达的上海等城市发出求援信号并得到大力支援。截至1960年。仅上海迁往兰州的工商企业就达124户,职工超过1000人。信大祥绸布店、悦宾楼京菜馆、佛慈制药厂等名声显赫的企业就是在这时从上海来到兰州的。这批工商企业的到来,使兰州的商业服务水平整体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兰州的商业由此进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

1960年至1965年,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兰州经济逐渐恢复了元气,出现了健康发展的势头。第三、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又投资改建和新建铁路机械厂、五0四厂、连城铝厂、兰州平板玻璃厂、碳素厂、西北铁合金厂、第一毛纺厂、第三毛纺厂等一大批大,中型骨干企业,使兰州形成以炼油、化工、机电、冶金等大型骨干企业为支柱,能源、轻纺、建材、电子工业具有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第一至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兰州国有资产投入、人才的密集程度,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名列前茅。交通运输事业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迅速发展。1958年至1965年,兰州市的公路运输事业也经历了"全面发展"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两个阶段,就总体而言,仍在迅速发展。兰州地区交通部门汽车运输企业有4家,1961年,共有货运汽车750多辆,挂车90多辆,其中省辖运输企业主要承担全省境内的长途物资运输任务,如粮食、煤炭、木材、化肥等的运输;市辖运输企业主要承担市区短途物资运输任务。民间运输业也有较大发展,车辆增加,货运量加大

这一时期,由于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物资调运日益频繁,黄河上唯一的永久性桥梁--中山桥已不能适应需要,于是又先后在七里河区中部建成七里河黄河大桥,在西固新城建设新城黄河大桥。但由于车辆和运输量的日益增加,中山桥的交通流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日益增加。特别是在1958年"大跃进"和"大炼钢铁"的运输和1960年至1962年的调粮运输中,中山桥起了很大作用。

1958年,兰州地区货运量随着“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的迅速发展而成倍增长,交通部门为解决运力不足的矛盾,大力挖掘运输潜力、变单班运输为双班运输,变单车运输为拖挂运输;开展“双革”运动,自制挂车880多辆投入运输;同时组织机关企事业载货汽车440多辆,各县(区)也组织大批人力车、畜力车加入运输的行业。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成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仅兰州市交通管理局就派出交通部门运营的汽车和集中的机关企业单位汽车共500多辆,突击挖运矿石和煤炭等短途物资,各车队组织双班、拖挂运输。同年10月,兰州市抽调汽车350辆,以民兵建制组务,历时4个月,运煤32000吨。1959年9月,组织各机关单位汽车和民间运输车辆14358辆,驮畜59537头次,完成短途货物运输7200吨,完成货物周转量55.44万吨公里。1960年至1962年,甘肃省政府组织汽车1000多辆,赴平凉、庆阳地区调运救灾粮食;兰州市抽调40多个厂矿企业汽车共240多辆,编为粮运第十二大队,参加全省救灾粮运输。在1958年至1965年8年的交通运输中,中山桥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968年,中央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交通运输生产逐年提高。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货物运输量不断增加,为缓解运力紧张问题,兰州市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自用汽车参加社会运输。民间传统运输工具——畜力车、人力架子车也积极投入社会运输,承担市区短途货运任务。兰州市所辖三县农业运输车辆--胶轮大车、拖拉机,也走出农村,承担市区运输任务,缓解社会运输压力,增加农业收入。在这种情况下,虽然黄河上又增建了一座西沙黄河大桥,但中山桥的运输压力并没有减轻,而仍然起着重要的交通作用。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共中央提出了一系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兰州的公路交通建设迅速发展,黄河兰州段又新建了兰州城关黄河大桥、兰州吊桥、银滩黄河大桥等桥梁。但由于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机动车拥有量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黄河两岸交通不畅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据统计,兰州市1949年有机动车1102辆,1987年增至41692辆,1990年底达48661辆,2004年已达10万多辆;1963年有自行车7万多辆,1985年增至56.98万辆,1990年底达80多万辆。1949年,兰州市有19.97万人,1980年有231.25万人,1990年有251.69万人,2000年11月1日人口普查时,登记人口为3142464人。车辆的急剧增加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市区交通流量越来越大,中山桥的交通流量不仅没有减少,而且还不断加大。

迄今,中山桥建成已有一百多年,超过了保固期24个春秋,今天仍然巍巍屹立在黄河之上,它创造了我国近代桥梁史上的奇迹。经过2011年的大修加固后,中山桥禁止机动车通行,改为步行观光桥,将永久作为历史文物保留。(完)据《百年中山桥》

20世纪80年代初,黄河兰州段上虽然建起了数座桥梁,但中山桥的交通量不仅没有减小,反而更大,桥上车水马龙行人如织。

新闻推荐

许可170户合法零售点 划定合法燃放区域小年到元宵市民能放烟花了

◇记者 吴少华鑫报讯 昨日,兰州市政府新闻办就春节期间兰州市加强烟花爆竹销售燃放管理召开新闻发布会。根据介绍,今年春节期间,兰州市确定烟花爆竹允许燃放时间为农历腊月二十三...

庆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庆阳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