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记者关注】她们靠民间手艺创业

甘肃日报 2015-10-20 07:47 大字

【记者关注】她们靠民间手艺创业

高台县民间艺人展示其作品。本报记者胥廷辉

她们是高台县民间手工艺人,能把农村用作饲草、烧火做饭的麦秆变成一种艺术,而且还带动当地妇女创收增收。

高台县九发妇女手工制品专业合作社正是看中了民间艺人这个群体,挖掘当地手工艺品的发展潜力,不仅促进了当地妇女的就业,还成为妇女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本报记者朱宇鲲 通讯员郭晓芸

麦秆贴出艺术品

麦秆,在农村除了用作饲草、烧火做饭,似乎没有什么更大的用处,但是在高台县退休职工王艳萍的手中,却把它变成了一门艺术,而且还成为创收的一个门路。

近日,记者在高台县城郊区一个僻静的小三层楼上,见到了王艳萍。此时,她正和助手在忙乎着做麦秆画——唯美动人的荷花、高贵夺目的牡丹、栩栩如生的小动物……

眼前的一幅幅麦秆画都由王艳萍设计。王艳萍从小就心灵手巧,一直钟爱绘画。8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王艳萍萌生了用麦秆做画的念头。这一试,她竟深深地迷恋上了麦秆画。

谈话间,王艳萍拿出一幅近期的作品——《富贵牡丹》。

“这每一片小小的叶片是将处理好的麦秆剪成一个个小菱形,然后一层压一层,再用专门的胶逐一粘上的,这样一幅画大约需要半个月时间才能完成。”王艳萍说,麦秆就是麦子的茎,制作麦秆画用的都是紧挨麦穗的部分。麦秆经过处理后,变成1厘米宽的条儿,通过剪、烙、贴、烫等工艺,就能创作出想要的图案,再经过装裱就成了一件艺术品。

几年前,王艳萍的一幅麦秆画曾被收录进当地一本画册中,不少爱好收藏的市民纷纷致电、询问麦秆画的价格,从此萌发了她把麦秆画出售创收的想法。为了能接洽到更多的生意,王艳萍与高台县九发妇女手工制品专业合作社结缘。

“九发妇女手工制品专业合作有电子网络销售渠道,不仅能将已经创作的麦秆画销往全国各地,还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定制画的图案。”王艳萍不太懂电商,但她知道将自己的麦秆画通过网上销售就能有更大的市场。

一幅幅麦秆画售价在200元至3000元之间,如今,在王艳萍的带动下,已有10多名当地妇女加入了九发妇女手工制品专业合作社的绘制队伍。

传承当地民间工艺

记者在高台县九发妇女手工制品专业合作社的宣传折页上,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民间手工能经得起岁月的考究,也更有人情味。”

写这句话的人叫姚艳玲,是高台县九发妇女手工制品专业合作社的创始人。

“我想把传统艺术继承下来,进而创新,发扬光大。”姚艳玲说着,顺手取出合作社妇女制作的一个纯手工发卡,蝴蝶状的外形,集中了红、绿、蓝、黄丝线精工细绣的碎花图案。这种发卡采用了传统的刺绣技艺制作,又融入了时尚的元素,目前在网上很畅销。

姚艳玲出生在兰州,2001年,从西安外语学院毕业后,先后在多家杂志社工作。这期间,她接触了众多商界的企业家,许多商业信息在她脑海里交汇。她一直有个想法,就是把甘肃的传统手工艺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并走向全国。

2004年,姚艳玲离开兰州,远嫁高台,之后便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

2011年的端午节,高台举办了大湖湾旅游文化艺术节,其中计划了旅游商品展销这一活动。但那时县上的文化、旅游企业寥寥无几,旅游商品开发也处于起步阶段。姚艳玲为了参与旅游商品展销,仓促从庆阳买进了一批香包。出人意料的是,游客、当地群众争相购买这些香包,3天之内销售一空。

之后,她在市场调查中发现,当地也有好多农家妇女都在做手工艺品,但苦于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形不成市场。

“手工艺品如果卖不出去,那只能成为爱好,做不了商品,更不能致富。”高台县民间形形色色的手工艺品深深地触动了姚艳玲。正是有了这一次,使她走近了民俗文化,爱上了民俗文化产品,在她心里埋下了发展民俗民间手工艺品制作产业的种子。

在这之后,她一直关注着民俗文化产品,并注重在农村寻找手工艺产品,发现各类民俗手工制作者。

2013年5月,姚艳玲组织成立了高台县九发妇女民间手工制品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先后吸纳成员50多人,众多农家女创作的手工艺品纷纷进入合作社进行销售。

同时,合作社还为成员提供信息咨询、技能培训、技术交流、工艺引进、材料供应、产品包装、贮藏运输、专业市场建设及拓宽销售渠道等系列服务。

“把高台当地优秀的民间艺人集中到一起,不仅充分发挥了她们的特长、继承了传统文化,还能共同开发市场,带动大家一起致富。”姚艳玲说。

带动其他人富起来

在合作社一楼展厅,展柜里摆满了精致的手工制品,小到刺绣雏菊发卡、可爱的小鱼刺绣挂件、珠编小黄鸭,大到彩色剪纸作品《和谐平安福》、麦秆画《锦绣前程》、彩岩画、青花抱枕……琳琅满目。

在展柜前,编织师郭丽娟正忙乎着编织一只小绵羊,不一会儿,雏形初现。

今年30岁的郭丽娟是高台县合黎镇五二村人。从2014年开始,她就加入了合作社,制作珠编产品。“我学着编的第一个手工艺品是苹果,后来就编小乌龟、羊、黄鸭……小到挂件,大到摆件。”郭丽娟告诉记者,平时把小孩送到幼儿园上学后,就利用闲暇时间在家做,一天能做十几个挂件,既能照顾上家里又能挣到钱。

“我做的这些小挂件比较畅销,一个月的收入能有2000元左右,还带动了村里的其他人也参与起来。”郭丽娟自豪地说道。在合作社,像郭丽娟这样做珠编产品的成员目前已经有20多人。

正是集中了几十名像郭丽娟这样的民间手工艺品编织技师,经过两年的发展,姚艳玲的合作社从策划、包装到销售,已经形成了产供销体系,开发制作的剪纸系列、麦秆画系列、珠编系列、刺绣系列手工艺品行销省内外,其中剪纸系列产品《国色天香》曾荣获甘肃省旅游博览会网络人气一等奖。

201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姚艳玲把合作社纯手工开发制作的刺绣系列头饰、配饰,向安徽合肥一个开旗袍销售店的朋友进行了推荐,并发去一些产品让其代售。意想不到的是,作为配饰的这些产品在几天之内就销售一空,很受“旗袍一族”的青睐。

同样,一些小的刺绣饰品在投入市场后,也受到了“80后”、“90后”甚至“00后”消费群体的热捧。

“我们做的传统刺绣、剪纸产品更多的是被中老年人群所喜爱,在传统基础上再进行创新创意的产品,则是青年人的最爱。”姚艳玲说。

近期,姚艳玲还在高台县职教中心北侧拓展建立了900平方米的九发创新创业培训基地,规划有手工艺体验室、培训室、创作室等。

“有了这个培训基地,就能容纳更多的手工艺品爱好者参与创业。”姚艳玲说,她希望游客来高台的时候,不再是单纯地逛逛景点,还能走进手工艺品工作室体验一下民俗文化。

新闻推荐

爱洒陇原山水间 ——追记清华大学教授赵家和(下)

爱洒陇原山水间——追记清华大学教授赵家和(下)本报记者李欣瑶在赵家和家的客厅里,挂着一个大大的香包,这个香包来自千里之外的甘肃庆阳。香包的背后,是这个家的主人与甘肃千丝万缕的联系。已故的男主...

庆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庆阳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