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撬动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庆阳市西峰区开展金融扶贫惠农工程纪实

甘肃日报 2015-07-14 13:54 大字

撬动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庆阳市西峰区开展金融扶贫惠农工程纪实

本报记者 先朝阳 通讯员 张 倩

“自从有了金融扶贫贷款,我搞养殖有钱了,也有动力了。”庆阳市西峰区彭原镇芦子渠村的翟相珍一边在羊舍里忙碌一边告诉记者,见到村里贷款搞产业的人越来越多,自己也贷款搞起了养羊,“我可不想被人家比下去,一定要加把劲,早点挣钱还了贷款,咱也过个富足日子。”

在金融资金的撬动下,全村群众发展致富产业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如今,在芦子渠村几乎见不到闲人,大家都有了责任和压力,更有了信心和动力。

政府搭台 借“鸡”生“蛋”

芦子渠村7个村民小组,共有474户1969人,以前村里贫困户居多,群众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只有个别农户小打小闹搞养殖,没有形成规模。

如今已有110只羊的翟相珍告诉记者,早年他倒腾过养猪,银行贷款办不下来,就找亲戚借钱养。可是猪还没有养出个名堂,亲戚要急用钱,翟相珍不得不一咬牙赔本把猪卖了还账。现在好了,政府在村里成立了扶贫资金互助协会,只要填3份合同,几天时间,贷款就能拿到手,他就是靠这个贷款,修缮了圈舍,专心养起了羊。

为帮助有致富意愿但缺少资金的农户发展产业,从2013年开始,西峰区就积极牵线搭桥,着手引进金融资金,借“鸡”生“蛋”,引导群众发展农业产业。

西峰区在10个乡镇各选一个村为试点,分别注册成立村级扶贫互助协会。区财政列支100万元作为担保金注入担保公司,由庆阳市经投公司在国家开发银行甘肃分行为西峰区贷款1000万元,全部在第一时间兑现到10个试点村的467名农户手中,支持农户发展增收致富产业,满足了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

三户联保 信用自己作保

金融扶贫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切实解决了农民“要发展、想发展、没有钱”的困境。但风险和隐患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将这些钱用到地方上?

为了推进贫困户贷款顺利开展,西峰区对申请扶贫贷款担保设置了“前提要件”:必须三户或三户以上自愿组建联保小组。“贫困群众贷款担保方式,从只允许公职人员担保,变成三户联保以及其他多种形式担保,降低了贷款门槛。”西峰区扶贫办工作人员介绍,为了做好贷款资金监管和跟踪问效,各试点村要对每一笔还本清息情况及时建账,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持续跟踪督查借款用途,对增收效果不明显的农户,及时帮助其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同时,利用耕种时节,组织技术员开展技术培训,确保贷款户产业发展有技术支撑,切实降低贷款资金风险。

“都是一个村的,情况都知根知底,对于那些不求上进、好吃懒做的农户,群众的心里都明亮着哩,村里也不会给他们办贷款。”芦子渠村村委会主任何希汉说,“这表面看是几个人的小事,实际上却是关系整个村的大事,村里的信用等级没法升级,银行的授信额度就没法增加,以后想致富的群众贷款就没办法办,影响全村人的发展。”

“谁都不想拿自己的信用开玩笑。”翟相珍说。

资金做杠杆 撬动农民快发展

“有了金融扶贫贷款,我购买了喂羊的饲料,同时又新建了六亩樱桃园。”谈起金融扶贫带来的好处,芦子渠村北庄组村民翟宝宝感受很深。今年27岁的翟宝宝通过金融贷款,建起了可以容纳600多只羊的庆阳嘉祥小尾寒羊繁育基地,成立了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政府不仅让我们有了资金来源,还给我们提供技术扶持,我贷了2万元,把黄毛谷和矮化密植苹果套种起来,产量高,效益好。”什社乡新庄村的梁志科用贷来的2万元购买了14亩地需用的黄毛谷种子、肥料、地膜,还套种了9亩矮化苹果树。现在苹果树还是幼苗期,但套种的杂粮作物一亩地收入就有2000元,比以前的收入翻了几番。

西峰区扶贫办工作人员介绍,在国开行扶贫贷款扶持的全区467名农户中,用于发展优质林果的贷款户191户,占41%;用于发展瓜菜种植的贷款户78户,占17%;用于发展养殖业的贷款户158户,占33%,另外还有发展其他特色产业的贷款户。金融资金的杠杆作用,有效促进了西峰区草畜、果品、瓜菜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方式的转变。

新闻推荐

适龄儿童上学难 政府部门在解决

适龄儿童上学难政府部门在解决本报记者齐兴福近期,西峰区的一位家长向本报反映称,到今年9月1日,他的孩子已是6岁5个月16天,已经达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上学年龄。但庆阳市《秋季城...

庆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庆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