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西峰:“转”字当头促发展

甘肃日报 2013-12-08 20:06 大字

西峰:“转”字当头促发展

西峰:“转”字当头促发展

本报记者 先朝阳 通讯员 张烨 

年关将近,庆阳市西峰区经济发展捷报频传:三大产业结构比例由“十一五”末的9.7∶50.1∶40.2调整为6.7∶64.6∶28.7,三大产业对全区经济贡献率也发生了较大转变,其中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9.9%,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点。这是近年来西峰区持续调整经济结构,探索转型发展的结果。

延长产业链,激发聚变效应

怎样才能利用现有农业发展优势,力促工业经济异军突起?西峰区规划了“东果、南菜、北畜”三大支柱产业布局和“政府投入打基础,招引项目育产业”的发展思路。全区主攻城郊现代设施高效农业、塬面苹果产业和川区特色瓜菜,通过大户流转、能人领办、龙头带动、标准示范等方式发展农业经济。在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过程中,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打破了多年来阻碍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布局分散、基础设施不完善等沉疴,着力打造产业发展的孵化平台和集聚区。

在推进传统农业主导型向现代工业主导型转变的过程中,西峰区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企业发展平台。以肉食产品加工为主的雨润集团公司坐落在西峰北部的工业集中区内,作为一家农产品龙头公司,雨润集团公司是全区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的一个典范。目前,在建的城南石化工业园区和城北工业集中区内,入园企业已达9户。

西峰区还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社会效益好的工业项目入园建设。通过上门推介、招强引名,北京立诚等大型知名企业集团相继落户园区,为发展“总部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和环境,大力扶持北地红调味品、中庆农产品等地方企业,使“农”字号企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

农民变市民,激活区域经济发展

作为庆阳市区域中心城市的西峰区,如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平衡协调发展,是摆在区委区政府面前的一道重大课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西峰区着眼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强力推进旧城区改造和新区、东区、北区开发建设,全区城镇化率达到48.9%。

“现在的政策好,我们这些失地农民不仅没有失业还当上了老板。”在黄官寨东队失地农民安置基地庆阳金昊·义乌商贸城开店的邱浩颉说,开业当天,她的门店销售额就达到4000余元。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把农村人口纳入城市,激活区域经济发展,成了西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西峰区完成了什社街区排水等23项小城镇建设任务,建成农民安置小区19处、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153处,小康住宅率达到75%,并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村村通油路”目标,城乡基础条件显著改善。教育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快速推进、覆盖城乡的低保、社保、医保、困难救助等网络更加健全,乡乡都建有敬老院,一大批农村“五保家园”相继建成,农村孤寡老人养老问题基本解决……目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662元和5443元,较“十一五”末分别增长33.8%和33.2%。

生态为本,建设节约型社会

在今年的全省项目观摩活动中,西峰区彭原乡鄢旗坳村的绿色、循环、高效农业成为一大亮点。“畜—沼—菜、畜—沼—果”的循环模式,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还为当地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提供了新途径。

西峰区把走出“经济落后、生态恶化”怪圈作为目标,以促进生态恢复、民生改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着力点,向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大步迈进。

在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坚持发展与节能同步、开发与节约并举,狠抓节能降耗与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西峰油田开发以来,坚持“经济与环境双赢,保护与治理并举,服务与监管齐抓”的原则,以创建“和谐典范、模范油区”为载体,严把井场审批关、水资源开采关、土地利用关,大力推进油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与此同时,西峰区还实施了大量的生态工程,旨在改善西峰城区周边生态环境的生态防护纪念林工程,通过近3年的建设,已完成6600亩防护林带建设任务;全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2万亩,封山育林1.6万亩,天然林保护总面积达24.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6.1%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6平方公里。如今,“鸟语花香,碧水荡漾,绿树成荫,气候宜人”的新西峰正渐行渐近。

新闻推荐

甘肃省推出多项冬春旅游优惠政策

甘肃省推出多项冬春旅游优惠政策甘肃省推出多项冬春旅游优惠政策本报兰州讯(记者秦娜实习生孔维一)日前,为了配合甘肃省正在开展的“冬春旅游季”活动,破除旅游淡季市场坚冰,省旅游局会同各市州推出了...

庆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庆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