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汉民族服饰之花重新开放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改琴 □ 本报记者 叶海 严存义

甘肃日报 2013-04-26 08:37 大字

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改琴《关于确定汉族标准服饰的提案》,引起了广泛关注,会议期间征得了3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的联署签名。同时,中央电视台、新华网、光明网、《人民政协报》等还对此进行了报道。

一位长期从事书画艺术创作和研究的著名书法家,为什么会对中国汉民族服饰感兴趣?她对汉民族服饰有怎样的独特认识?在她心目中,汉民族服饰如何设计?遵循怎样的标准?又如何普及和推广?为了弄清这些问题,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兰州市庆阳路的张改琴工作室,对张改琴进行了专题采访。

服饰代表着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国家形象

偌大的工作室,窗明几净,陈设考究,四周的墙壁上挂着张改琴创作的各类书法作品,一股淡淡的墨香在室内飘散。张改琴热情地招呼我们,言谈举止平和质朴,又透出一个艺术家的睿智和深邃。对于如何确定汉民族标准服饰问题,她给我们进行了详细阐述。

其实,张改琴之所以关注汉民族服饰,是缘于她的两次出国考察。一次是2002年,张改琴随全国妇联访问团访问欧洲。“到那里,我看到日本人、韩国人、阿拉伯人穿着民族服装,一眼就能认出来,而我们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提起十几年前的往事,张改琴仍记忆犹新,“有些外国人的服饰不一定都是最好看的,但他们的服饰特色鲜明,能很好地代表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国家形象。”

还有一次是2008年,张改琴随中日友好书法访问团去日本考察。接待方有许多年逾花甲的女士,这些女士穿着精致得体的和服欢迎他们,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日本老太太的和服制作精良,着装讲究,配饰精致,气质高雅,仪态大方,很显富贵。相反我们的穿着显得乱糟糟的,没有自己的特色。”张改琴说,日本和服最早也叫“吴服”,是中国古代吴国的服饰传到日本后流传下来的,“他们对传统服饰的传承和尊重,让人敬佩,给人启发。”

两次出国访问,让张改琴对民族服饰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也从此开始关注和研究民族服饰。她认为,衣食住行,衣为首。民族服饰的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富强、兴旺和发达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服装文化,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下令“胡服骑射”,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窄袖短装、皮靴皮带、头戴羽冠的服装,到唐代的兼收并蓄,再到后代的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服饰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缤纷多彩。而清末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多年里,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民族服饰文化也随之被破坏了。新中国成立后,民族服饰的发展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有的着中山装,有的着西装,也有的着布军装等,农村妇女则是大对襟衣衫,汉民族服装的特色完全被模糊了。

张改琴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由中央政府制定的规范性很强的服饰体系,上至帝王、官员,下至普通老百姓的服饰都有具体的规范,反映着当时的文化特征和审美倾向,创造了辉煌绚丽的民族服饰文化。当今中国,各少数民族仍旧保持了各自的服饰文化传统,都具有鲜明特性的本民族服饰,而且兄弟民族对自己的服饰都有着非常强烈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意识,每逢节假日和重要仪式,各少数民族一般都着盛装,显得隆重热烈。“放眼世界,许多国家都有民族特色十分鲜明的本国服饰,而占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却在当今无任何标示性的服饰。在礼服方面,西装占据了主导地位,本民族服饰的历史基本处于中断,日常服饰五花八门,没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品性和标示。”

面对这种现实,张改琴既警醒又着急,她觉得自己要为此做点什么。在甘肃当省政协委员时就多次提出相关议案,今年3月她第一次出席全国政协会议,终于有机会在国家层面提出她的《关于确定汉族标准服饰的提案》,她提出:当今世界文化融合日益强烈,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有品性,使其不被同化、消解的任务紧迫而严峻。

“多少年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法、绘画、戏剧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和开发,政府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民族服饰发展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对此,她建议,应将传承、研究和发展汉民族服饰,尽快列入议事日程。建议由国家层面的权威机构设计、规范、制定和发布汉民族的服饰标准,并加以推广和普及,以此来彰显中华文化的主体特性,展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体现发展兴盛的国家形象。

汉族服饰标准设计是一个严肃的过程

提振汉民族服饰的建议,在社会各界和网民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多网民支持这一提议,认为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有网民关心:倡导汉服以什么为标准?是不是要恢复“汉朝”的服饰,或者设计一套所谓的“国服”?

对此,张改琴解释说,我所说的“汉服”,并不是人们所说的“国服”,更不是汉朝的服饰,而是汉民族的服饰。汉民族服饰是一个大的概念,是指带有中国传统元素、吸收外国服饰精华、适合中国人穿着、具有多样化多风格的服饰结合体。“就汉服来说,设计和生产并不难,关键是国家要有一个积极的引导信号。我只是把这个事提出来,至于如何设计,以什么为标准,这是个严肃的过程,需要专业部门和权威机构认真研究。比如可以委托服装学院进行设计,发布多个版本,供社会公众广泛讨论,从中选取广大群众最满意、最认可的一种或几种,最终由国家制订具体的式样并予以发布、推广和使用。”

也有人说,提倡汉民族服饰是一种复古。对此,张改琴不这么认为。她说,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无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我们都是整体向前发展。在阔步向前的道路上,我们提倡汉民族服饰,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尊重,是提升民族自信心和展示大国形象的具体表现,与复古是两回事。即使在服饰的外在表现形式上有一些“复古”,那也是积极的、科学的、向上的。

张改琴说,服饰是一个民族的符号,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很多元素,比如丝绸、刺绣、绘画等。中国民族服饰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婚礼,汉族和各少数民族都有很完整的婚礼仪式和服饰,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比如汉族婚礼服饰以红色为主,头饰、帽饰雍容华贵,非常漂亮,再坐上红红的大花轿,更有喜庆热闹的气氛。现在有不少年轻人开始选择这种婚礼形式,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迎合和回归;也有些重要仪式和活动,人们集体穿长袍宽袖的“汉服”,说明民众有这个需求和热情;一些外国朋友到中国,更喜欢寻找具有中国元素和特色的东西,包括饮食、语言、戏剧乃至服装等。

“既然服饰承载着这么多的文化意义,我们的设计一定要慎重,决不能草率。这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张改琴说,民国时期的中山装、旗袍,设计很成功,一度非常流行。但由于款式单一,没有形成系列,特别是旗袍能穿出高雅,但穿不出富贵,更不适合老年妇女穿着,逐渐有淡出人们视线的可能;上世纪90年代的唐装,还是款式单一,花色单调,最终也没有流行起来。“因此,我认为汉民族服饰的设计,必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合历朝历代的服饰特色,吸收外国服饰精华,又适合现代人穿着。必须遵循系列化和规范化的原则,使设计出来的服饰避免单一或单调,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

汉服的推广和使用必然产生积极的效果

在张改琴看来,如果汉民族服饰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使用,必然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一是随着汉服的推广和使用,可以展示当代中国的大国形象,给全体中国人以一种服饰上的独特标示,从而对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抵御外来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消解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是随着汉服的推广和使用,必然会带动中国纺织、印染、传统服饰材料(如中国传统丝绸等)的制造和普及,从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汉服的广泛使用,可以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拉动内需;培育和打造我国服饰生产领域的国际、国内品牌,进而扩大对外贸易,提升民族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是随着汉服的广泛使用,还可以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劳动力投身于汉服的制作当中,形成新兴的汉服产业,并具备做大做强的前景。

四是随着汉服的广泛使用,还可以使一些民族传统艺术、工艺(如刺绣、民族服装配饰等)具备更多的实用价值,使民族文化遗产在实用中得以保护,在产业化进程中得以发展,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开辟一条充满活力的新路径。

五是随着汉服的广泛使用,还可以继续开发与之相对应的汉服系列,使之逐步系列化、专门化,如在礼服的基础上,还可设计开发婚服、休闲服及其他适应不同礼仪、场合需要的服饰系列等,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容。

“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们没有理由不认真去做。”张改琴说,在任全国政协委员这5年里,她要始终盯着这件大事,争取把确定汉民族标准服饰上升到国家层面,最终把这件事做成,做好。

“对此,我很有信心!”张改琴说。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遗失甘肃鸿宝物资有限责任公司号营业执照正副本声明作

遗失甘肃鸿宝物资有限责任公司6201032203775号营业执照(正副本),声明作废。遗失兰州理工大学王刚2011073101334号报到证,声明作废。遗失天水师范学院王玉霞107391200805000681号毕业证,特此声明。遗失...

庆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庆阳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