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产业扶贫趟新路

甘肃日报 2012-08-22 00:38 大字

脱贫致富,最终要靠强有力的扶贫产业带动。

“有水路走水路,没有水路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甘肃省辩证地看待各地自然条件的优劣,变“输血”为“造血”,将“温饱”这个目标提升为“增收”。

甘肃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交会处,地跨长江、黄河、内陆河三大流域,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戈壁兼而有之,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

复杂而恶劣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致使甘肃许多地区“年年种粮不见粮”,然而也孕育了生物的多样性,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正是在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到这一点,甘肃省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加大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步伐。

定西人从不讳言他们赤贫的过去,也从来不曾想到,不起眼的土豆,通过规模种植、加工增值,竟能变成身价不菲的“金豆”。

因气候、土壤适宜,品质好,加之经营策略得当,在定西,土豆从脱毒种薯培育、农民种植、鲜薯购销与贮藏到马铃薯精淀粉与变性淀粉加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2011年,定西市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到38.2亿元。

在成为“中国薯都”的同时,定西中药材从育苗、种植、购销、贮藏、切片加工、萃取加工到保健品、化妆品开发,也形成了全链条产业体系。并吸引了国内千金药业、扬子江等一批知名中医药企业,分别投资中药材仓储、物流、饮片加工和期货交易等环节。2011年,定西市中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46.5亿元。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药都”正在加速发展。

不仅仅是曾经“苦瘠甲天下”的定西,现在打造成了“中国薯都”“中国药都”,在甘肃,广大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靠智慧、靠技术,巧妙利用当地资源,挖掘生产潜力,在贫瘠的土地上,开始一乡一品搞活经济,主导产业唱主角,孕育出全国独具优势的大产业。原本封闭沉寂的陇南,处处涌动着生机,大红袍花椒、油橄榄成了大产业;革命老区庆阳,苹果产业映红了贫困农户的日子……

截至目前,甘肃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基地面积已达2600多万亩,马铃薯、玉米制种、啤酒大麦、优质牧草、中药材等5个产业在全国居于前列。此外,甘肃瓜菜花卉制种、食用百合、油橄榄等10多个地方性特色产品在全国市场还占有较大的份额。

一个个特色产业一跃成为甘肃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加快了他们脱贫致富的步伐。2010年,全省4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99元,比2005年的1506元增加了1093元。其中,产业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

随着特色产业基地规模扩大,一批农产品加工、经销、贮藏等龙头企业相继崛起,他们为贫困农户建基地,供原料、抓培训、销产品,有效解决了贫困农民缺启动资金、缺技术、缺产品信息、缺销售市场的难题,实现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使贫困户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增收脱贫。

本报记者 宋振峰

新闻推荐

甘肃省42个文化产业项目签约金额达225亿元

本报嘉峪关9月1日讯 (记者张海泳)首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暨第五届甘肃省文博会文化产业项目专场签约仪式今天下午在嘉峪关市长城宾馆举行。 省委副书记欧阳坚,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省人大常...

庆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庆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产业扶贫趟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