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农耕文化生态保护区实现庆阳“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

陇东报 2020-11-13 01:26 大字

兰州文理学院教授 徐凤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为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实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保护措施,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国已有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6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一、庆阳建设农耕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基本条件

(一)历史文化积淀丰厚且存续状态良好。1.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统计,庆阳市目前有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82项,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5项、省级代表性项目39项、市级代表性项目50项、县级代表性项目488项,环县道情皮影被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有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目前,庆阳有旅游景点61处,包括人文类56处(含红色革命胜迹7处)、自然风景类5处,其中4A级风景区1处、3A级风景区2处、2A级风景区7处。庆阳有19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6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庆阳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白云岩、石英砂、石炭岩等资源的储存量也位居全国前列。3.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庆阳市地势南低北高,海拔在885~2089米之间,山、川、塬兼有,沟、峁、岭相间,全境有10万亩以上大塬12条,面积约382万亩,其中董志塬平畴沃野,一望无垠,是世界上面积最大、黄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塬面,被誉为“天下黄土第一塬”。子午岭是中国黄土高原上面积最大、植被最好的水源涵养林,林区内峰峦叠翠,谷壑幽深,生长着200多种林木,栖息着150多种野生动物,素有“天然水库”之称。4.有良好的人文生态。庆阳民歌被称为“黄土歌魂”,由庆阳民歌改编的红色歌曲《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军民大生产》唱遍全国。庆阳剪纸、香包、刺绣、皮影、道情闻名中外,已获得中国香包刺绣之乡、徒手秧歌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窑洞民居之乡、环县道情皮影之乡、周祖农耕文化之乡、荷花舞之乡、中国民俗文化及民间工艺美术调研基地、中国民俗艺术教研基地等11大命名。

(二)庆阳文化是典型的传统农耕文化。4000多年前,周先祖不窋带领部族来到庆阳“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教民稼穑,树艺百谷”,大力发展农业文化,鼓励农业生产,开启了早期农耕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此后,庆阳先民事农桑,务耕种,重农务本,逐渐形成内涵极为丰富的农耕文化,其中环县道情皮影戏、剪纸、庆阳香包绣制、唢呐艺术、面塑、窑洞营造技艺、庆城徒手秧歌、木偶戏、泥塑、民间手工编结技艺、周祖祭典、公刘祭典、陇东礼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无不体现出鲜明的传统农耕文化特色。行走在庆阳大地上,一件件传统农具、一处处久经沧桑的窑洞民居、一片片平整有致的农田,与丰富多样的农耕技术、耕作经验、农业知识,无不显现出传统农耕文化的智慧。

(三)庆阳农耕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庆阳是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庆阳地处甘肃最东端,地理偏远,交通不便,旅游业欠发达,比较好地保存了传统农业文化,使庆阳农业成了传统农耕文化的活态陈列馆。(1)传统农业中用来耕地、整地、播种、除草、收获、运输、脱粒、称量、保存、加工的农具随处可见,有些还继续被民间使用;(2)一些农耕事务,如农事禳灾、祈祷丰收、庆祝丰年的传统仪式在民间继续存留;(3)一些信仰和习俗,如周祖祭典、公刘祭典、山神信仰、土地信仰、龙神信仰、二月二龙抬头习俗、端午节习俗、腊八节习俗与传统农耕文化密切相关;(4)庆阳人口头上还流传着大量与农耕文化密切相关的谚语、传说和故事。

二、建设农耕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益处

(一)实现对庆阳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虽然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丰富多样,但如果只实施代表性项目的单项保护,就如同个体作战,力量非常有限。而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可以实现庆阳市内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体性保护,对其进行分类分批、特色性、差异化传承、保护和合理利用,既能充分发挥它们的各自优势,又能让它们合作发力,可以更好地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二)弥补庆阳旅游业的不足。庆阳境内没有著名大景区,即使是境内小景区,既分散又远离周边地区大景区,所以庆阳市难以用景观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这也是庆阳市近年来大力发展旅游业,而旅游业不发达的原因。如果建设农耕文化生态保护区,就可以充分发挥庆阳传统农耕文化的优势,推动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达到民众受益、社会发展的目的。

(三)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促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从2007年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开始,文化生态保护区已走过了13个年头,不仅摸索出一套比较成熟的保护体系和方法,且每年都召开知名专家研讨会或论坛,为当地文化生态保护区或保护实验区的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同时国家也会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提供经费支持。庆阳市建设农耕文化生态保护区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之便,借国内知名专家的智慧、国家的支持经费来有效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新闻推荐

环县40万亩大燕麦草喜获丰收

本报讯(通讯员徐志昭、鹿铭)今秋,环县40万亩大燕麦草喜获丰收。环县农村的田间地头整齐地垒放着一捆捆“草疙瘩”,人们忙着将...

环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环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