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柴棍子今天致富草
本报记者 吴树权
环县,曾经十年九旱,因干旱和贫穷出名。早年,每到春冬季,仅有的绿色,就是被称为“牧草之王”的紫花苜蓿。如今,这种多年生的牧草,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让环县的群众走上了一条发展草业的致富路。
8月28日,本报“马莲河纪行”采访组来到环县洪德镇耿塬畔村,一片片紫花苜蓿将黄色的土地“装扮”成了绿色的海洋。从空中俯瞰,绿色的海洋颇为壮观。
耿捷山是耿塬畔村村民,连日的阴雨天气刚刚放晴,他便迫不及待地来到自家的苜蓿地查看苜蓿长势。看着地里生长旺盛的二茬苜蓿,耿捷山脸上挂满了笑容。他家今年的头茬苜蓿获得了丰收,买上了好价钱,目前二茬苜蓿长势良好,就等着到时候收割了。
耿捷山今年承包了60亩地,全都种上了紫花苜蓿,这场秋雨对地里的苜蓿极为有利。耿捷山告诉记者,今年家里的苜蓿已收入1万多元,加上二茬苜蓿收割后的收入,算下来每亩苜蓿能有500元的纯收入。
“这是种粮食时不敢想的事情。”耿捷山说,种粮食的时候,每天都在地里忙碌,每年每亩地的收入还不到500元,除去肥料的费用,细算下来每亩地还亏损100元左右。
鉴定表明,紫花苜蓿花蕾期蛋白质含量在18%-25%之间,盛花期的紫花苜蓿蛋白质含量在15%-18%之间,营养价值高,是牲畜的优质牧草,如今,它也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绿色野菜。
长期以来,耿塬畔村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自2013年开始,耿塬畔村开始对全村的坡地和塬地进行梯田改造,水土流失的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善。耿塬畔村村主任耿恒山告诉记者,随着紫花苜蓿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当地农户受益,收入稳步增加,还有效改善了生态。“从来没有想过,这些以往的柴草棒子,会成为今天村民脱贫的致富草。”耿恒山感慨道。
近年来,环县大力推动百万亩紫花苜蓿基地建设工程,用5年时间退耕种植紫花苜蓿75万亩,使全县的紫花苜蓿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耿塬畔村万亩土地流转暨紫花苜蓿种植示范基地于2015年集中实施打造,2016年初见效益,如今每亩可产牧草400-500公斤,亩均收益500元以上。
新闻推荐
接替坚守践使命 环县虎洞镇刘解掌村两任驻村队员为村谋发展纪事
本报记者李文通讯员胡宇飞一个村,两个人……村——虎洞镇刘解掌村;两个人——先后接替的两名驻村工作队员,前者是县科技局干...
环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环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