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稳当当发展有底气

陇东报 2019-08-16 00:31 大字

文/图 本报记者 高于婷 通讯员 赵华敏

核心阅读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等重要节点,为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活力和竞争力,也不断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回顾70年的历程,有新中国成立时万众一心的喜悦,有热火朝天建设社会主义的激情,有改革春风吹满祖国大地的蓬勃,有新世纪经济腾飞的跨越,有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的起航。

物价稳不稳,既事关千家万户的“小账本”,也影响经济运行的“大账本”。在每一个历史节点,物价就像是一个风向标、一张晴雨表,记录着不同时期社会经济运行的变化,反映着居民生活的点点滴滴。

多措并举调控物价 有力保证社会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庆阳生产力低下,生活物资匮乏,加之受全国涨价风潮的波及和投机商炒作,物价上涨明显。广大群众迫切要求稳定物价。

1950年2月,第一次全国财经会议召开。3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据此作出《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庆阳地区实施这一决定后,市场物价波动次数明显减少,面粉、土布、煤油、火柴等生活必需品价格趋于稳定。次年生产资料价格平均下降45%,烟酒茶价格下降14%,文教用品价格下降8%。到1952年,财政经济状况和市场物价形式明显好转。

从1936年与1952年的庆阳地区物价对比分析来看,消费品价格总指数从高通胀的340%下降至174.2%,涨幅下降了166.6%。从分类对比看,1952年庆阳食品类、衣着类、日用杂品类、文化娱乐用品类、医药类、燃料类等六大类物价指数比1936年分别低了233.9%、88.5%、19.5%、39%、136.1%、36.9%,其中食品类、衣着类、医药类价格变化最大。

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措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物价从动荡开始变得逐渐稳定。通过国家对物价的大力调控,彻底改变了当时庆阳地区物价动荡、恶性通胀、物资匮乏、人民生活落后的状况。商品的不合理价格得到了进一步调整,农产品和工业品的交换比逐渐缩小,剪刀差率由72.7%下降到62.0%。生产恢复、市场物资增多,物价从高位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为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庆阳地区在继续保持物价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采取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措施,对一些不合理的价格和比价关系作了相应调整。如粮油、棉花施行统购统销,提高粮油收购牌价,规定粮棉比价,并对生猪实行派购,提高了菜牛、菜羊、蜂蜜等10余种农副产品和主要中药材收购价格。到1957年,庆阳41种主要农副产品收购指数上升了19.9%,工业品销售价格没有大的变动,从而缩小了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

1958年根据全国物价会议精神,对不合理价格进行个别调整。但次年因受自然灾害影响,粮食和经济作物产量下降,市场物价大幅度上涨。

从1961年开始,对粮食、棉布、火柴等18类生活必需品价格稳定不变,对部分副食品和日用品实行高价政策。

1964年,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物价管理的试行规定》,庆阳全区统一划分地、县物价部门的价格管理权限,制定了工农产品价格管理办法。随后全面开展审价工作,整顿不合理收费项目和标准,市场物价重新回到了基本稳定的轨道。1966-1976年,庆阳地区物价处于基本冻结状态。

搭上改革开放快车 “价格自由”迈出大步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作出了改革物价管理体制和价格体系的重大决策。国民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物价工作也逐步走向正轨。

1979年,国家以调整理顺计划价格为主,逐步放开一些商品价格的管理权限。庆阳地区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煤油、生猪、鲜蛋、蚕茧等18种农副产品收购价格,降低了农业机械、农药等工业品价格,还提高了猪肉、蔬菜、牛奶等8类副食品及其相关制品的零售价格。是年,也开始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一年一度的物价大检查。

1981年5月,重点检查了合水、环县、华池、庆阳4个县的零售价格执行情况,共检查1724个单位,检查价格和收费标准77033个,查出错价1725个。在检查过程中采取边查边纠的办法,对因错价而多收的款项及时进行了处理。

1982年全区统一对工农业品价格、交通运输价格和非商品收费进行了整顿,加强了集市贸易价格管理;1983年,加强国家牌价管理,从严控制批发经营;1984年,建立重大物价案件备案制度。

1985年,在工业品价格方面实行定价和议价“双轨制”。农产品除对粮油改统购为合同定购外,其他品种一律实行自由购销,市场调节,价格上下浮动。对已经放开的农产品中的大宗副食品、重要工业原料、紧俏出口商品规定了指导性价格,主要采取浮动价、共同协商议价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管理,有效控制了变价幅度。

1979-1985年,庆阳地区有计划地调整不合理价格,进一步解决“剪刀差”的问题。据统计,由于部分工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价格的提高,1985年全区零售物价指数上升了9.3%。肉、蛋、禽、菜、鱼等农产品价格普遍大幅上涨,庆阳地区物价出现价格改革来的第一次上涨高峰。

1988年,由于经济过热,当年6月起庆阳地区物价指数直线上升,迎来第二次上涨。最高为9月、10月,零售物价指数分别高达147.2和147.5,出现严重抢购风和挤兑风。此次物价上涨风潮中,食品成为价格上涨“领头羊”,生产资料和工业品紧随其后,形成轮番涨价趋势。

对此,庆阳地区价格改革实行“调放结合,以放为主”方针,着眼于转变价格形成机制。全区放开肉、禽、蛋、鲜菜等农副产品管制,实行市场调节,提高粮油销售价格。为保障职工生活,政府将用于副食品购销价格倒挂补贴和经营亏损部分的财政补贴由“暗补”改为“明补”,直接增加职工物价补贴;全面推进“米袋子”和“菜篮子”价格改革,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严格控制收费项目增加和收费标准提高,逐步推行收费许可证制度;加快住宅商品化进程,对房租收费进行改革试点。

1989-1991年,以“既要稳定物价,又要振兴经济”为原则,“管、调、放”结合,推进物价管理体制改革。为控制价格上涨,全区实行党政领导控价目标责任制,将与人民密切相关的22种农副产品价格指数作为各级党政政绩考核目标;推行60控价工程(55种商品和5种非商品收费);严格控制各种提价措施,清理整顿流通领域的批发缓解和流通费用;对价格放开的彩电、冰箱、摩托车等紧俏耐用工作频实行费率控制制度;对计划外金属材料实行最高限价;对实行指导价的木材制订最高销售限价;对啤酒、冷饮等制订季节最高限价。

通过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深化改革,社会总供求发生根本变化,物价涨幅迅速减缓。

价格管理步入法治 市场经济发展迅速

1992年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经济建设高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庆阳地区“以放为主,调放结合”,加快价格改革步伐,实现生产资料价格并轨,推广综合电价。1993年,全面放开粮食购销价格、油脂油料价格、国产卷烟出厂价及调拨价。

但由于高需求、高投资、快速增长的实体经济共同推动着物价的迅速上涨,导致1994全国物价上涨了24.1%,庆阳物价也上涨了25.1%,经济生活再次显露过热迹象。

1994年起,为抑制通货膨胀,控制物价上涨,继续实行控价目标责任制,重点稳定粮、油、肉、蛋等农副产品及部分工业消费品价格。并对食盐、民用煤、液化石油气、民用煤气、房租、自来水、学杂费、托儿费医疗费、市内公用交通、面粉、籼米、粳米、食用植物油、肉食、鸡蛋、牛奶、食糖、柴油、洗衣粉20项居民生活必需品和服务价格进行监测。

1996-1999年,国家实行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整措施,金融秩序迅速好转,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压缩,国民经济运行成功实现“软着陆”。

1997年下半年开始,农产品货源充足,市场供应良好,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谨慎,购买力下降,出现结构性供大于求情况。针对物价“低通胀”,庆阳地区调整价格工作思路,由控制物价过快增长转为促进价格合理回升;由抑制消费转为促进消费;由抑制投资转为促进和扩大有效投资;由传统的粗线条管理转为依法治理。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实行逐步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成为了价格进入新时期的分水岭。

1999年,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加强农村物价管理,减轻农民负担,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建立健全经营者价格自律机制制止低价倾销,完善价格监测网络提高价格监测水平。1998-1999年,庆阳地区商品零售价格连续2年出现负增长。

2000年,庆阳市下放价格管理权限,调整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标准,对物业管理服务实行评等定级和收费年审,召开听证会,调整市区公交客运价格等。2001年,加强农村电价管理,推行“两改一同价”;实行涉农收费公示制度;整顿药品价格,实施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实行药品价格公示制度、监测制度及新的招投标政策。2002年,举办公交票价、污水处理、城市供热等价格听证会,促进政府价格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公开化、法制化进程。

经济全面快速增长 消费价格涨势温和

2002年,市场经济不断盘活,庆阳市经济快速发展,物价开始回升,尤其表现在菜、肉、蛋等食品价格方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物资逐渐丰富,高档家具、汽车等消费品市场供给充足。

2003-2011年庆阳市物价呈波浪式上涨,出现三次上涨高峰,分别是2004年、2008年、2011年,CPI分别上涨了4.41%、6.00%、5.05%。主要出现在食品、商品房、农产品等领域,与农产品的供需失衡、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等原因息息相关。

从2004年起,市物价部门先后开展农资价格涉农收费、司法服务收费、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电信邮政资费、电力价格、教育收费等专项检查。2006年,完善监测报价点,启动应急监测制度,加大价格监测力度,为价格宏观调控及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007年庆阳市猪肉价格大涨,带动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了29.0%,食品类价格上涨了11.1%。庆阳市城区节日期间清汤羊肉价格猛涨,社会反映强烈。市、区物价部门联合对西峰城区羊肉馆串通涨价行为进行调查,召开庆阳首例行业串通涨价行政处罚告诫听证会,经过陈述、申辩和质证,依法对寿星乐羊肉馆处以2万元罚款,西峰城区清汤羊肉价下调,涨价风波得以平息。

2004-2007年全市共查处各类价格违法案件791起,违纪金额21270万元。2008-2010年,全市共查处价格违纪案件1670起,违纪金额5200多万元,其中上缴财政3700多万元,退还用户1500多万元。

2012年以来,庆阳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逐渐缓中趋稳,呈逐年减小的趋势。2013年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水平开始位于3.0%警戒线以下。

2012-2018年庆阳市物价变动,主要表现在食品价格涨幅持续回落,居住类价格受国家货币紧缩和调控政策影响逐步趋于稳定,工业消费品价格走势温和,市场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居民市场消费活跃,带动服务价格平稳上升。

2018年,庆阳市完成生产总值690亿元,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亿元,增长8%;财政总收入157.7亿元,增长5.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1亿元,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74元,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87元,增长9.5%。

2019年1-5月份庆阳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累计上涨1.9%,从八大类消费品价格来看呈“五升三降”。居住上涨4.5%,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3.4%,食品烟酒类上涨2.8%(在食品中鲜果价格处于高位,增长14.6%),衣着上涨1.9%,医疗保健上涨1.0%,教育文化和娱乐下降0.5%,生活用品及服务下降0.5%,交通和通信下降1.4%。1-5月份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累计上涨0.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累计上涨0.6%。从整体来看,消费价格涨势温和。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庆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市经济平稳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安定和谐,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新闻推荐

环县一中在 全省航模海模比赛中创佳绩

通讯员陈彦沁7月12至16日,第20届“我爱祖国海疆”甘肃省青少年科技体育航海模型教育竞赛及第21届“飞向北京飞向太空”甘...

环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环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