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非遗”传承者 高于婷

陇东报 2019-06-30 01:00 大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及其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社会或群体以至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认同,民族精神的承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更多依靠传承者个人的力量。

以环县道情皮影戏为例,从民间活动发展成为极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从民间乡村走向国家甚至国际舞台,其间无一不是人的作用。在社会转型、多样娱乐方式的冲击之下,环县道情皮影戏已不再占据主流位置,甚至遭受着 “土得掉渣”“跟不上时代”“老套俗气”等一些不太正面的评价。赖之以生存的民间艺人,社会地位也大不如前,收入水平低下,缺乏生存空间。长此以往,民间艺人也渐渐失去了传承的信心。

社会认可度越高,传承者则更有信心;社会需求量越大,传承者则更有力量。如果传承者得不到完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传承保护就更加无从谈起。

因此,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要重视保护好传承者。

首先,要尊重传承者,提振其文化自信。从2006年开始,我国实施了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制度,现已形成了以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的非遗保护实践体系。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还有大批的优秀民间艺人未能受到保护,甚至因生计等原因流失在外。对此,相关部门应通过走访普查、组织展演、社会宣传,给予传承者更多的尊重认可,鼓励传承者培育传承者。

其次,要保护非遗传承人传统样态和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而不是为了迎合市场去生搬硬套地创造创新,保护非遗传承人的传统生活,再现、记录非遗传统发展过程中的现代样态,才是传承的意义所在。

再次,应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多政策激励支持,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凝聚多方力量、完善机制保障,为现有传承者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只有当传承者对文化价值和自身价值具有清醒认识,并且满怀希冀时,才能够更好地承担起肩上的传承责任。

新闻推荐

环县县城南区新建的一处人工湖

环县县城南区新建的一处人工湖,成为居民生活休闲的好去处(6月13日摄)。近年来,环县注重宜居县城建设,沿滨河路建设了环洲民俗...

环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环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