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陇军 让环县农特产品销得更远

陇东报 2019-02-15 01:00 大字

本报记者 魏博庆

春节前,记者来到环县电子商务创业孵化中心时,已是傍晚,其他店铺都关门了,唯有赵陇军还在店里忙着给葵花籽打包。一旁的电脑上,不时发出收到订单的滴滴声。从2014年开始摸索做电商到现在,赵陇军的生意已经有了一定规模,2018年,营业额达到了60万元。

“我就一直在想,通过什么渠道,让环县农民种植的杂粮等农特产品能销售出去,被更多的外地人所知道和认可。”赵陇军说。2012年,外出打拼多年后,赵陇军回到环县发展。因为从小在环县农村长大,他对环县农产品前景很是看好。他认为,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提升,对于食材更加讲究,绿色食品在将来肯定会是市场上的“香饽饽”。

作为环县农村电商领域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赵陇军吃过很多苦。“开始做电商才发现,原来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比如货源、市场等,都是难题,需要一步步探索。”时至今日,赵陇军已经是农村电商领域的一位“老将”,他开始转变思路,由原来的“杂”转向现在的“精”,以小杂粮和葵花杆芯、葵花籽为主要销售产品,做大做强。

为了让货源更优质,同时响应电商扶贫精神,赵陇军开始尝试订单种植。赵陇军收购农特产品的价格会高于市场价格,“我的其他成本低,加上在县商务局的争取和协调下,这两年快递费用也降低了不少,成本小了,省出来的钱可以加到每单产品的收购价格里,能更好地激发村民参与种植的积极性。”赵陇军说。2018年,赵陇军仅葵花的订单面积就达800多亩。

“我觉得电商扶贫就是要通过电商这个平台,一方面,把环县的农特产品往外销,另一方面,也要把外地客商吸引到环县来投资消费。”在电商行业摸爬滚打了近5年时间,赵陇军对于目前提倡的电商扶贫有自己的理解,他正尝试着利用电商平台,吸引更多的外地人来环县进行实地体验,以电商促消费,以消费带脱贫。

“今年的葵花种植面积保守在2000亩以上。”谈起新一年的打算,赵陇军说,接下来,除了扩规模,他还要继续在绿色食品上下功夫,不断探索、研究,找到一条更好提升农特产品附加值的路子,让环县的农特产品卖得更远、更好。

新闻推荐

甘肃省首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实现省域内流转

【本报讯】(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建平)1月10日,甘肃省首例“省域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签约仪式在兰州新区...

环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环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