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本靠走到出行驾车

陇东报 2018-12-20 01:00 大字

本报实习生路世玲记者 马瑶

从依靠步行,到拥有第一辆自行车;从你拥我挤搭上长途客车,到自己驾车就能出行;从排队去售票窗口买票,到打开手机就能订票、约车……改革开放40年来,庆阳人的出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0多年前,刚刚参加工作的常永郑从老家环县天池乡老赵湾村到环县县城,只能靠着两条腿,他要在黄土小道上走一天时间。“凌晨4点钟从老赵湾的家中出发,晚上9、10点才能到环县。”常永郑说。

1978年,常永郑成为环县天池乡政府的一名货车司机,第一次接触到了大型的运输工具——解放牌汽车,这种1956年7月13日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的车,成了单位里的“香饽饽”。“后桥驱动,载重量4吨,平均车速50千米/小时,每百千米耗油大概29升,头长而且尖,驾驶室可容纳3人,后槽子是木质的。”常永郑对他人生中驾驶的第一辆解放牌货车如数家珍。

那个年代,没有什么交通工具,人们出行大多依靠双脚。“农村就几辆数得过来的自行车,牌子有永久、红旗、飞鸽等。” 常永郑清楚地记得,因为自行车价钱不菲,一般家庭买不起,当时谁家要是有一辆自行车,大家都会跑去参观一下。

出生于1981年的张静也回忆了自己的出行经历。16岁那一年,张静从合道初级中学毕业,考到了环县一中。当年的长途客车不多,到她家村子的就一趟。“同一路线的学生多,根本抢不到座位,好不容易抢个座位,也是大家挤着坐,山路上颠簸2个小时,骨头都快散架了。”张静说。

张静记得,有一年放寒假,她和同学们好不容易挤上了车,却被告知客车发生故障,需要前往县城北的一个修理厂修理,然后再出发。“只有这一班次车,只能等了。”就这样,张静和她的小伙伴们在寒冷中从中午等到下午4点多车才修好,她们终于踏上回家的路。

如今,柏油马路修到了村口,一抬脚就可以乘坐长途客车,一天6、7趟,想坐哪趟都行,张静再也不用寒风中苦等几个小时的车了。

家住西峰城区御景城的大学生张小明告诉记者,现在出远门再也不用到车站排队买票,通过手机、互联网动动手指就可以实现;想乘坐公交车,手机APP可以实时告知公交“行踪”;想要打车,手机上网就可以约车,乘飞机出行也已经十分常见。

张小明每到假期,都会回到西峰和父母团聚,“之前觉得坐飞机是一件奢侈的事,自从庆阳开通成都航线,1小时35分钟,500多元的票价,遇到机票打折还可以更优惠,方便又省时。”张小明说。

新闻推荐

环县农民 养驴驮水变养驴卖钱

本报记者陈建宗通讯员李钊“这头一岁多的驴,就卖了近万元。”近日,在环县木钵镇刘家塬村亿富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里,66岁的李...

环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环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