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 美丽甘肃】黄土地上的“绿色革命” ——环县生态建设纪实

甘肃日报 2018-07-22 08:20 大字

(接1版)梯田建设不仅从根本上改善了环县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了种植结构,而且还集纳了雨水,防止水土流失,给山川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植绿

环县是全国379个重点沙区县和甘肃省20个干旱县之一,生态脆弱,荒漠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58.9%,森林覆盖率仅有9.14%,特别是该县县北的12个乡镇、134个村群众的生产生活遭受沙化和干旱影响严重。

有人这样比喻:在环县栽植一棵树,比抚养一个孩子还要难。

因为干旱和贫瘠,树木成活率非常低,即使活下来的长得也很慢。在山城乡到甜水镇再到南湫乡一线,有一部分公益林,这些树大多有四五十年的树龄,但树木个头矮小,树干下部侧枝杂乱、顶部枝条干枯,当地群众形象地将此类树称为“小老树”。

1999年,环县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南部演武、合道、天池、曲子等乡镇通过“山顶沙棘、树木盖帽,山坡梯田缠腰,山底打坝穿靴”,拉开了大规模生态环境治理的序幕。

2003年,环县被省里列为退耕还林重点建设示范县。2004年,国家对重点林业工程进行了政策性和结构性的调整,进一步加大了荒山造林力度。到2013年底,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草﹚工程83.43万亩。

十多年过去了,黄土地悄悄发生着绿色嬗变。

这些养眼的绿色,不仅涵养了水源、防止了水土流失,而且对于防风固沙,改变群众生产方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退耕后,群众变广种薄收为精耕细作,搞起了少种、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一些人还发展起了养殖、林果、劳务等产业。

2014年,在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的泽惠下,环县25万亩的坡耕地被纳入了退耕还林范围,新一轮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就此打响。

除了退耕还林,环县还依托国家、省市政策,持续加大退牧还草、封山禁牧、集体林改、草场承包等步伐,推动全县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截至2017年底,环县林业用地面积达到408.8万亩,有国有林场10个、国有苗圃1个、省级森林公园1处。

改业

生态建设,产生的不仅仅是生态效益。

洪德镇耿塬畔村是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的重点村。治理项目实施后,这个村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依托“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开展融牧草种植、收割、加工、购销为一体的全方位服务和经营活动,流转梯田种植紫花苜蓿,带领全村发展草畜产业。

麦收时节,走进耿塬畔村,没有了金黄的麦浪和农人割麦的情景。目之所及,连片的梯田里,紫花苜蓿随风摆动、一望无际,收割机、翻晒机、打捆机、拉运车辆来回穿梭。目前,这个村8000多亩耕地6000多亩已经种植了苜蓿,一些群众发展商品草,销售完苜蓿后就近务工,获得双份收入。一些群众走草畜产业发展路子,用土地等入股合作社,当起了“股东”。

“攒金攒银,不如把地推平。”随着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的实施,一系列以流域项目村为中心的“一村一品”产业结构带也逐渐成型。秦团庄乡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后,成为中药材种植大乡,群众通过流转土地收租金,种植中药材拿补助,合作社务工赚劳务费。演武乡曳郭咀村吸引本村能人回乡创业,成立了黄花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种植等方式,种植黄花菜2000多亩,为群众增收搭建了新平台。

同时,环县坚持让产业围绕生态综合治理片带辐射推开的理念,确定了草畜、杂粮、电商、瓜菜、黄花菜、枸杞、苹果、山杏八大产业,为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新闻推荐

庆阳市食药监局

本报讯(通讯员王胜利)今年以来,市食药监局按照市委、市政府“转变工作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的要求,全面纠正以会议落...

环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环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