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红土地上的绿色希望 ——环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纪实

甘肃日报 2016-09-06 00:00 大字

红土地上的绿色希望

——环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先朝阳 通讯员李文

革命老区环县有着光荣的红色历史,红军长征最后一战、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最后一战——山城堡战役,就是在环县境内。

新中国成立后,环县人民传承不怕困难、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红色精神,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红土地上崛起了绿色希望,并不断发展壮大。

从穷山恶水到青山绿水

环县自古便干旱少水,《县志》记载:“山童水劣,罕世渔樵。”

从1992年开始,环县大力实施水土治理工程,包括马莲河流域治理、黄土高原二期流域治理、浦河流域治理、北部治掌工程、退耕还林等。在治理过程中,天池乡提出了“以农田为‘骨架\’、以道路为‘经络\’、以林果草畜为‘躯体\’,以水坝水窖水井为‘血液\’,以科学种田为‘头脑\’”的治理思路,在潘老庄成功试点后,整体在全乡推进,创造了第一个在全县实现梯田化、户均种草全县第一。

有“环县小江南”之称的芦家湾、演武乡,曾一度因超载放牧,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自2002年被列为浦河流域治理后,按照山、水、林、田、路、草齐抓的综合治理思路,这两个乡经过五年奋战,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农业生态体系。

曲子镇刘阳洼村按照“山顶沙棘戴帽,山坡梯田缠腰,沟底林草穿靴”的治理模式,一年新修梯田1900亩,人均达到4.5亩,成为“环县梯田达标第一村”,使全村的6架山、5道梁、3条沟全部披上了绿装,户均草地达到59亩。

自此,环县梯田建设以每年超过15万亩的速度推进,目前,全县梯田面积达到156万亩。

如今,全县干部群众更加坚定地走上了“修饭碗田,走退耕路,念林草经,发畜牧财”的农业综合开发之路。

从粗放耕种到综合开发

盛夏时节,环县环城镇龚淌村村民除了喜收小麦外,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给玉米、枸杞、苹果、核桃地除草上和养羊上。这和十年前的盛夏大不一样。

变化,源于环县农业综合开发的推动。近年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立地条件好了,干部及时引导广大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并从农资、技术、机械等多个方面提供服务。

2012年,山城乡八里铺村在农发干部的带领指引下,一年实现了全村整体梯田化,第二年就推广种植梯田紫花苜蓿300亩、全膜脱毒马铃薯1000亩,人均增收500多元。

在做好梯田建设的同时,全县还配套修筑田间道路,推进了机械化进程。耿湾乡张台村2012年实施了农发项目后,很多村民购买了农业机械,选用玉米、马铃薯新品种种植的人明显增多,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也迅速推广开来,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甜水镇则加强了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新修机耕路22公里,并种植了马铃薯800多亩,栽植枣树近300亩,培训农民400余人次。

今年,环县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出了“县北枸杞、县南苹果、全县草畜”的农业产业布局,把农业综合开发又推进了一大步。一年时间,新发展苹果6000亩,枸杞8000亩。

从扶贫攻坚到脱贫致富

环县山大沟深,地广人稀,住户分散。为解决这一问题,木钵镇坪子塬村把住在深沟里的15户农户搬到了塬面,配套了住房,油路通到了门口,自来水引进了厨房,还以“住处”为中心,为每户新修了梯田,种植苜蓿,发展舍饲养殖,村民们逐步走上快速致富的道路。

这种以“搬”治“穷”的办法,是环县农业综合开发的新路。今年,在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环县着力打造“脱贫攻坚特区”,努力实施南湫乡整乡搬迁、八珠乡白塬村整村搬迁、全县共规划了69个移民点,对4924户、22347人进行易地搬迁。

罗山乡为了使易地搬迁群众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积极开发现代农业,发展黑枸杞种植、黄牛养殖、黑山羊养殖和油用牡丹种植,通过现代化产业链引领群众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据介绍,通过通村油路“村村通”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每年15万亩梯田建设,到2017年底,环县梯田累计将达到200万亩,达到人均6.1亩口粮田的目标,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新闻推荐

环县水务局不依法履行监管职责被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甘肃经济日报讯(记者苏叶实习生喇勇)月日记者获悉,环县人民检察院因环县水务局不依法履行职责,依法向庆阳林区基层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环县人民检察院发现,年以来,环县县域范围内有家采砂厂或个人...

环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环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