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芳艺术简介张芳甘肃环县人师从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名誉
张芳
■艺术简介
张芳:甘肃环县人,师从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张改琴女士,现为中国书协会员、中国书协妇女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甘肃省书法家协会第三届理事、甘肃省妇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甘肃省少儿书法学会秘书长。曾被中国书协授予中国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荣誉。
书法作品入展全国第四届妇女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第二届西部书法篆刻展、全国著名女书法家邀请展、首届张芝奖全国书法大展、全国第五届妇女书法篆刻作品展、第一届国际妇女书法展。
由于张芳身兼中国书法家协会妇女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甘肃省妇女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甘肃省少儿书法学会秘书长等协会的重要职务,这两年倍受社会的关注,而我更加关注的则是张芳这几年良好的创作状态。张芳是2004年到书协工作以后才真正开始学习书法的,但是在短短几年间,她的书法作品频频在国家级、省级展览中入选、获奖,成绩可谓骄人。纵观这几年张芳的书法创作,真是突飞猛进,已形成了自己的书风。为什么她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中取得这样的成绩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她学习、取法得当,起点很高。张芳在书法的学习、取法上有两条主线。一条线是以《张黑女碑》、《张猛龙碑》为主的北碑派系列。《张黑女碑》、《张猛龙碑》都是魏碑中的代表之作。《张黑女碑》笔法精微,中锋与侧锋并用,方圆兼施,堪称北魏书法之精品。何绍基评为:“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何比肩《黑女》者。”何氏一生淫浸于此碑,受益匪浅。《张猛龙碑》向来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 康有为称此碑:“结构精绝,变化无端。”是北派书法家最受青睐的法帖,也是当代取法最多的范本之一。《张黑女碑》、《张猛龙碑》两碑也如颜体一样,不但可以训练后学者技法的掌控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后学者艺术创造的能力。张芳选择此二碑长期临习,是非常有眼光的,十分得当。当然她在魏碑的取法上并不仅仅限于这两碑,而是以这两碑为核心,将视野拓展到整个魏碑世界中。一条线是以《怀仁集圣教序》为主的帖派系列。张芳在临习魏碑时,感觉到要将魏碑书法写好,就必须向帖派一路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让她的书法更有书卷气,不至于走向粗野一路,于是她首先选择了《怀仁集圣教序》进行临习。《怀仁集圣教序》是唐人极度崇拜王羲之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是最可靠的王羲之书法之一。张芳以此帖为主,训练行书的结体,再研习王羲之的手札,从中体验右军笔法的精妙,继而再拓展到阁帖,来增强对王羲之书风的整体把握。所以说,张芳在书法的学习、取法上占据了制高点,这就为张芳的书法创作奠定了坚实而开阔的基础。
二是得名师指教,氛围很好。张芳在书协工作,身边有许多书法名家。如张改琴、翟万益、林涛,这三位既是她的直接领导,又是学习书法的良师,她时常认真学习三位老师的用笔、用墨之法,仔细品味他们谈书论道的精要。在三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影响下,很快进入了学习书法的状态。尤其张改琴老师对她的影响最大,手把手教给了张芳很多东西,受益良多。有这样几位名家在身边,张芳在学习书法时就少走许多弯路,并且能得到高起点的指点,这是他书法创作能不断突破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勤学苦练,付出很多。书协工作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认为在书协工作就有更多学习的时间。其实不然,书协工作十分繁重,千头万绪,在书协工作要学习、创作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张芳又作为妻子人母,有许多家务要干,不像我们一些男性书法家,回家饭一吃、碗一放、嘴一擦,说一句写字去,把家务撂给老婆去干。她只能在干完工作和家务活之后,去学习、创作。张芳把所有自己可支配的时间都用于书法的学习和创作上,这从她发到博客上的临习、创作的作品数量及这几年的创作状态中可以得到证明。
由于张芳有取法的高度、良师的指教和辛勤的苦练,所以在创作上会不断突破,很快形成自己的书风。全面分析张芳的书法,给我这样的一些感受:一是具有传承的渊源。不论楷书或者行书都含有所学名帖名碑的气息,所以其作品显得厚重而不轻浮,典雅而不落俗。二是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她的楷书虽然取法《张黑女碑》和《张猛龙碑》,但并未完全照搬两碑,而是根据自己的风格追求做了很好的融合; 行书虽然临习二王,但能将碑帖结合,将自己的审美追求很好地落实于创作。三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张芳的楷书、行书都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没有凝固的程式化倾向,而是在不断地进行风格的强化和升华,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从日常交往和她的博客中看出,张芳是一位很有生活情趣和注重人品修为的女性,在书法创新上又很有胆识,追求一种阳刚之美,故而我用“剑胆琴心”来概括其人其书,我也相信张芳会继续保持这种情怀和状态不断突破、超越自己。
文/刘云鹏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兰州6月6日新媒体专电】6月3日,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环城镇城东塬村一名农村妇女在堵路时被当地一辆工程车辆碾轧致死。据环县县委宣传部...
环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环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