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双联经验】从“后进村”到“后劲村”

甘肃日报 2015-05-06 14:34 大字

【双联经验】从“后进村”到“后劲村”

本报记者 先朝阳 通讯员 李 文

新修的通村道路正在实施硬化,山坡上是一层层整齐的梯田,山顶绿草茂盛、油松墨绿,道路两旁的农舍整洁、羊棚崭新……

近日,再次走进环县环城镇杨庙掌村,记者惊喜地发现,这个昔日山坳里的“后进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委会主任邬彦银自豪地说:“路通了,地平了,山绿了,杨庙掌的人气旺了……”

过去,杨庙掌村群众仅靠大田种植、零散养殖维持生计,穷帽子始终扣在这个村的头上。全省双联行动和环县草畜“双百双万”工程先后开展以来,杨庙掌村基础设施得到彻底改善,使这里的群众致富有了产业,发展有了后劲。到2014年底,杨庙掌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550元。

基础条件跟不上曾是制约全村发展的瓶颈。2012年,双联行动开始后,杨庙掌村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实施基础建设大攻坚。村里依托扶贫建设、土地整理等项目,新修梯田4200亩。农户依靠农机补贴等扶持政策,新购置农机25辆,实行机械化耕作。村民姚贵富新购置了一台拖拉机,配套了犁地机、旋耕机、覆膜机、播种机,不仅提高了自家的耕作效率,还在村里村外赚起了“外快”,一年收入1万多元。2013年,杨庙掌村一户一口小电井建设,结束了群众拉着毛驴四处找水的历史。今年,通村油路正在加紧建设,村组便道也铺成了砂石路。

2013年,环县启动实施草畜“双百双万”工程,“投羊还羔”养羊模式在这里试行。环县世强养殖专业合作社为村里每户养殖户投放11只小尾寒羊,要求3年后农户每年给合作社还回2只羔羊,5年内还完11只羔羊。

“投羊还羔”养羊模式让农民搞养殖有了本钱,致富有了盼头。村民杨举民以前养着20多只土种绵羊,每年收入不足1万元,领到11只小尾寒羊后,如今已出栏近30只,净收入2万多元。3年来,靠养殖他累计收入达7万多元。如今,杨庙掌村200多户养殖户都在养羊中获了利、翻了身,仅养羊一项,村民人均增收2200多元。

为增强群众致富能力,杨庙掌村针对不同家庭,不同环境和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培训。今年春节过后,村里又分两轮对全村养殖户进行了一次专业轮训,聘请省畜牧专家,现场指导羊畜草料配方、疫病防治等技术。还组织富余劳动力到县城、西峰、银川、陕北等地学习务工技能。邬彦银介绍,3年来,全村开展农牧业技能培训400余人次,定向培训务工技能人员30多人。

新闻推荐

修通发展路 当好“先行官” ——甘肃省全面实施“6873”交通突破行动综述

修通发展路当好“先行官”——甘肃省全面实施“6873”交通突破行动综述本报记者严存义金秋八月,环县山沟梁峁间,农村公路建设正如火如荼展开。按照规划,今年环县要新修65条、1435公里的乡村道路,这比...

环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环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