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的“纸塑艺术”
用纸塑成的缸能装什么东西,又能成为什么艺术呢?呵,天底下还真有这门类器皿用物和“纸塑”艺术品呢!
在庆成县高塬上“周祖农耕文化展览馆”里,我们不仅看到距今四五千年时所使用的农具模样和五谷籽种,也看到在漫长衍变的农业发展中所出现的盛放粮食的各种器具。其中有用纸泥塑成的带盖子的缸、罐、坛,陈列在展馆一隅,有大的有小的,有素面的也有彩面花饰的,系上世纪在陇东当地人已有的生活物品,用起来轻便干净,成本很低,因其有透气之功能,据说存储米面谷物不易霉烂变质。而在环县县城里的一处私家民俗文化陈列馆里,也有许多纸塑物件,一如缸、罐、盆、盒,上面人物花彩格外绚丽多姿。如此罕见的陇东民间物品吸引过外地外省乃至京都来的游客,但当地已经有许多人遗忘了它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该馆馆长讲,“现在县上、农村还有人家依然在使用,但快绝迹了。它是我们陇东民俗生活中的纸塑艺术,其工艺系罕有的非物质文化,还有几个热心人在承传着……”
这种“纸塑”的生活用品原材料全是家中纸张、破书、线头子、烂棉布等废弃物构成。将它们浸水揉泡而成纸泥,再拍打成缸、罐、坛、盆、笸篮、帽盒、壁斗等器皿,工序相当繁杂,十分熬人,时间“火候”也难把握,做成素面成品后还要能画画、着色、装填修润,没点耐心和艺术才能的人那是万万做不出来的。民间为什么有人要做这样的用品呢?两个字:贫穷。贫穷的连坛坛罐罐也买不起,只好想办法废旧利用。平素将废纸烂布不要扔掉,聚多了,把它们收拾起来浸泡在水中,再经过泡纸茎、洗纸茎、砸纸茎、揉细纸泥、拍打纸形、卸下纸皿、修剪纸皿坯胎等7道程序后,再打浆子、裁纸条、内外裱糊均匀,待阴干后又要“画花花,染颜色”,依据其造型、大小及用途,尽情美化你想要的器物;时间长了,做得多了,构思也变化了,逐渐就升华成了民间民俗艺术品。人们在当地所能见到的纸塑艺术品大多都是日常生活器皿,如娃娃抱鱼纸缸,玉鸟栖莲纸缸、鱼儿戏莲鸟放歌纸缸、牡丹与莲花纸缸、仙桃累累纸缸、双梅傲寒纸缸,花草鸟兽笸篮、喜鹊探梅笸篮、阴阳太极图笸篮、牡丹捧寿笸篮、花瓶彩虹笸篮、蝴蝶飞来笸篮,杂宝聚大盆、蜜蜂采花帽盒、美女折花帽盒、娃娃骑鱼帽盒、吉祥牡丹壁兜、平安福气壁斗,等等,样式、名堂挺多。
这些陇东民俗艺术品源自于人们长期的生活实践,是起早摸黑勤劳节俭的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村妇女向往幸福未来、憧憬美好日子、充满生命活力的精神结晶。这诸多的制作工序和他们所绘制的花形图案无不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义涵,看似一件件普通的日常用具,却辉映着民间独特的思维方式、文化意识与精神价值。有参观者把它们称作“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拍了照片当做研究对象。当它们在今天已成为几乎不再使用的家庭用具时,它本初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与艺术魅力便成为人们的一种生命忆念。比如纸缸,盛米谷之用,将其外观描画出花草鱼兽乃至人物来,赋予人间祥意,讴以生活哲理,就是对人生命与创造力的辉煌歌赞;轻蔑贫瘠而又乐观勤谨于不断的创造,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发现中释放从无到有的灵性与智慧,这就是民间的人生真谛。
再如纸塑帽盒,现在谁还将帽子装在专制的帽盒子里?但在清、民时代,由于传统的“冕冠之制”的变化,祭祀与庆典时才要戴用的“朝冠”平日里放着尽落灰尘,又不雅观,这就出现了帽盒之功用。老百姓也用自己制作的帽盒以示家境整洁,生活严谨。这些民俗器皿,虽然各有实用,不乏传统技艺,也美化着自己的生活,但却是人们积极向上、尚善的精神使然,反映出我们民族文化的灵魂与精神价值的取向。当其实用性消失时,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拙朴美艳的艺术性就更为凸显了。
环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环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