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加强非遗保护 唤醒中华民族文化记忆

甘肃日报 2013-03-20 22:28 大字

1313工程解读之七 加强非遗保护 唤醒中华民族文化记忆

本报记者 施秀萍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相关文化空间。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花儿”、环县皮影道情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族格萨尔、陇剧、秦安小曲等61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市州级和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达到333项、811项和2422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区域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延续、传承华夏文明,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增强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省文化厅厅长邵明说,甘肃省已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非遗保护氛围,通过各级各类普查,基本摸清了甘肃省非遗种类数量、分布状况、保护现状等问题,目前已普查到非遗线索27075条,确立16大类4133项非遗项目,建立了非遗四级名录体系、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纸质与数字档案。

“非遗保护关键在于其本真性。”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北辰认为,加强非遗普查、整理、研究,使民族精华“不变味、不走调”。

“花儿”是甘肃省非遗最大的遗产和财富,除通过“花儿”理论学术研讨会、演唱会以及全国“花儿”论坛等形式和途径加大“花儿”宣传外,甘肃省每年还为“花儿”影响力较大的莲花山、二郎山、松鸣岩地区拨付专项资金100多万元,让更多的人听“花儿”、唱“花儿”,实现真正的活态保护和传承。

2013年全国两会上,高培芬、杜拉尔梅等代表纷纷提议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政策扶持,提高生活和医疗待遇,避免“人亡艺绝”的状况出现。

“开创性地实施农村实用文化”人才职称评聘工程,让传承人更有尊严地、更主动自觉地传承自己掌握的非遗技能。”省文化厅人事处处长李长迅告诉记者,目前,已有205名传承人获得副高职称;今后,还将建立专门的非遗传承基地、传习所等,培养非遗接班人。

“非遗文化生态环境必须得到整体性保护。”张北辰说,通过建设民俗生态博物馆、民俗文化村等,使民间民俗文化的基本形态、承载方式、核心内涵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通过资源整合、政策引导、市场培育,依托赛事节会、旅游景点、文化贸易使兰州太平鼓、兰州鼓子等民间文化“活动起来”,成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省文化厅文化产业处处长王春生很欣慰,在庆阳,有10万人、300多家公司从事香包产业,“当年的小香包已发展成为年产值六七亿元的庆阳香包产业群。”

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处长薛占平则特别强调:“要区别对待河西宝卷、佛教音乐等已经没有观众和市场的‘非技艺类\’非遗项目,要将保存优秀文化记忆放在第一位,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

邵明说,要以“花儿”为突破口,总结庆阳香包、环县皮影、西河乞巧节等非遗项目保护发展的典型经验,通过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税收减免等,多措并举促使各项非遗从小产业发展为大产业,让陇原的朵朵非遗奇葩扎根于民间、活跃于民间,生生不息、代代流传。

新闻推荐

环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展顺利

本报环县讯(通讯员文璟郑江)日前,环县被列为全国首批供水、苦咸水淡化试点县。环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境内50%的地表水为苦咸水,60%的地下水矿化度高、含氟量严重超标。近年来,环县先后实施了人饮场窖...

环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环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