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环县一个偏远的山村从我记事开始在我的生活
我的家乡在环县一个偏远的山村。从我记事开始,在我的生活里就有了道情皮影。那时候,演戏在土窑洞里(有时候就在羊圈里圈羊的大窑洞里),简易桌子上搭起纸亮子,一盏冒着黑烟的油灯,亮子后面是演戏的艺人。在亮子的前面,放着木椽、小凳子,挤满了观众。我就挤在大人的空隙里,睁大眼睛注视着纸亮子,盼望着锣鼓声起,牛皮人走上纸亮子。
那时候,我最爱看的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王七怕老婆》、《游地狱》等简单、幽默的故事剧。那曲折动人的情节、委婉高亢的音乐和唱腔,把我带入无限的欢乐之中。一场皮影戏看下来,唱戏的、看戏的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但大家的鼻孔却遭了罪,尘土夹杂着烟灰,过几天都清理不完。即便是这样,看皮影戏仍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好事情!
看着,看着,我就会哼哼道情戏了。上学、放学的路上,假期放羊的大山里,都成了我吼道情皮影戏的好场地,尽管我记不下大戏里的唱词,但我就顺口编词儿,虽然没有伴奏,自己却唱得投入、动心,自己也听得得意、舒心。
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觉得念书重要。上初中、上师范,都在拼命啃书。参加工作以后,也先后在学校和行政上工作,与道情皮影没有直接的接触。1997年底,我调到环县文化馆工作,我立即认识到道情皮影艺术的重大意义,就把研究和保护道情皮影定位成了我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在艰苦的工作条件下,我们依靠组织的支持,千方百计,终于使道情皮影研究、开发、传播、保护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就。
我们坚持每年印制皮影挂历、桌历,还专门编印《环县道情皮影画册》,这些文化产品一经面世,就引起领导、专家和广大群众的广泛欢迎。我把自己爱好诗歌创作和研究道情皮影有机结合了起来,创作并出版了《环江神韵——献给环县道情皮影的歌》,可以说这本书是用诗歌介绍环县道情皮影唯一的尝试,而且受到了许多领导和专家、学者的肯定。在文化馆五年多时间,我们成功举办了“中国环县皮影艺术节”,组织参加了两次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有关环县道情皮影的活动,策划、组织了环县道情皮影两次进京演出,打开了皮影工艺品开发的新局面,组织研究撰写了大量的道情皮影文章。那时候,我们的道情皮影工作和全县的重大政治活动有了紧密的结合,中央、省、市的领导来环县,都要看道情皮影戏,都由我们去组织;赠送皮影工艺品,更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好多领导都来文化馆参观,就是冲着道情皮影来的。
记得我参加函授学习,毕业论文我就写了《搞好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传承促进地方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当时的指导老师看了题目后觉得不好把握,看了全文后,觉得很满意,大加赞赏。以后,这篇文章在首届全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还被收入《交流与协作》一书。
现在,我已经没有机会从事环县道情皮影的有关工作。但是,这门古老独特的艺术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无法下降的,对我的印象太深刻了!每当闲暇,我就翻看过去有关的文章、照片,聆听环县道情皮影粗犷雄厚的唱腔,常常使我陶醉无比。
环县道情皮影,是铭记我心永恒的记忆,她是我精神的依托和力量。祝福家乡的道情皮影永远辉煌!
环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环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