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县域绿色生态屏障 华池县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纪实

陇东报 2020-06-13 00:58 大字

通讯员梅金娟

走进华池县,只见满沟满坡郁郁葱葱,秋林红果绿染山川,曾经的荒山秃岭满目皆绿,一派生机盎然。

2014年以来,华池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县内138万亩宜林荒山,7年完成绿化面积106.68万亩,县内森林资源保有量逐年增长,森林总面积达到166.3万亩,活立木总量379.9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0.55%。全县111个行政村90%以上的农户建起了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为全市“再造一个子午岭”、打造生态蓝图,绘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小流域构筑县域绿色生态屏障

华池县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干旱少雨,林草退化,生态脆弱,曾经是长期困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小流域治理成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第一步。

多年来,华池县按照“点上突破、面上扩张、整体推进”的思路,以元城、城壕、柔远3条大川为主战场,通过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工程和元城河为主的小流域治理等一系列项目,集中连片、整流域推进,逐步由川台地培育向宜林荒山造林绿化过渡,治理万亩以上小流域22个,全县近60万亩宜林荒山得到了极大地治理和改善,水土流失问题明显改善。

据监测,治理区域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8600吨每平方公里每年下降至5300吨每平方公里每年,碳汇效益、土壤肥力明显增强,粮食产量逐步提升,区域生态小气候逐步形成,人居生活环境有了质的提升。

四种模式带动整流域推进

华池县坚持做好“林”文章,做大“林”产业,实现大地增绿、农民增收、林业增效的多重效应。

2014年,华池县启动实施了“百万亩”苗林工程,利用全县荒地荒山进行苗林培育,依托“331+苗林”的产业模式,发展以油松为主,国槐、杨柳、苹果、核桃、杏、沙棘等多树种兼有的苗林产业。7年来,采取“农户自主、大户承包、合作经营、企业租赁”四种发展模式及项目引领带动,整流域推进,全县共完成以油松为主的造林绿化面积106.68万亩,建成36个5000亩以上苗林示范点。

2016年开始,华池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聘新增生态护林员3408人次,每年每人补助管护资金8000元。2018年以来,天津北辰区连续三年购买县内108户贫困户油松大苗13.27万株,贫困户获利172.51万元,户均增收15970元。同时,每年春秋两季有近2000名农村劳动力参与造林绿化,人均劳务收入8000元左右。

2014年到2018年,全县共实施退耕还林面积16.56万亩,每亩兑付补助资金1200元,实现政策增收19873.32万元。全县906户贫困户享受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资金1714.49万元,户均1.89万元,农民获可观的“生态建设红利”。

齐抓共管促进可持续发展

华池县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补助苗林资金2550万元,极大地调动了全员参与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按照“谁地、谁栽、谁管、谁受益”的原则,全县建立31个苗林专业合作社,租赁流转整合优化土地资源,盘活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全县90%以上的农户通过在撂荒坡耕地和宜林地培育出售各类苗木,有效增加了经济收入。

通过下派专业技术人员,全程进行跟踪指导,确保栽植质量,全县苗木成活率均达到了85%以上。落实四层管护责任,不断加大督查力度,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督查方式,每两周定期督查一次,并对各乡镇评分排名,有效地巩固了苗林产业培育成果。

如今的华池,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林业生态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绿水青山正在成为群众的金山银山。

新闻推荐

乔河乡 撂荒山地变成“绿色银行”

本报讯(记者李博芬)华池县乔河乡地处县城北部陕、甘交界的分水岭处,这里群山绵延,沟壑纵横。5月21日,记者驱车穿行在群山之间,...

华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华池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