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至善 护佑民生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发展纪实

大众日报 2019-10-21 10:29 大字

9月19日,国家首批委省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山大二院”)成为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这标志着医院发展进入全新阶段,并将在区域内示范、引领、辐射和带动等方面进一步发挥“领头羊”作用。

山大二院作为山东省仅有的两家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医院之一,是山东大学附属医院,也是全国第一家通过新版等级评审标准的三甲医院。目前,已初步形成中心院区、南部院区、山东大学校医院、招远分院、善德公司及47家医联体医院协同发展的战略格局。

近年来,医院作为百年齐鲁医学这棵老树上发出的新枝,传承着齐鲁医学的血脉基因和深厚底蕴,肩负着护佑齐鲁人民健康的使命,坚守质量与安全的生命线,立足国家级平台、项目、成果等资源优势,始终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育人才,强学科,抓创新,重人文关怀,以矢志不渝的初心和大医精诚的情怀,积极发挥区域医教研辐射作用,引领山东,辐射全国,书写着新时代现代医疗发展的新篇章。

技术领先,助推诊疗能力升级

技术、质量永远是医院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据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院长王传新介绍,近年来,医院紧盯国际医学科技前沿,立足委属三级甲等医院“国家队”的功能定位,围绕急难危重患者救治,巩固提升传统优势学科,大力引进吸收新兴技术,打造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布局合理、部分学科引领全省的优势学科集群,在科研、人才、学科建设等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让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成为医院跨越式发展的新动能。

科技领先、学术引领,打造区域医疗新高地。1月4日,由王传新领衔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重点专项“国产创新数字诊疗装备区域协同分级诊疗服务模式和临床路径的建立与示范”项目在山东大学启动,3年获批中央财政经费1943万元。项目团队立足华东、面向全国,整合山东大学、山东省药物研究院等共27家大型医院、科研企业,会同23个示范点单位,组建了一支实力雄厚、交叉融合的研发力量。

项目将围绕复合内窥镜、检验、病理、手术机器人及医养结合领域国产创新诊疗装备开展示范推广,提高基层设备配置水平,完善全过程、全方位临床路径和分级诊疗服务模式,实现国产创新数字诊疗装备区域协同分级诊疗服务模式和临床路径的建立与示范,最终全面提升我国恶性肿瘤的诊疗能力,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为健康中国、健康山东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同时,医院获批山东大学攀登计划创新团队,通过以点带面,带动多学科发展及全院科研实力实现新跨越。

引进世界先进诊疗设备,让患者享受人类最新智慧成果的高科技红利。国际先进的Perfexion头部伽马刀,可以治疗从头顶到颈髓的几乎所有位置的肿瘤、血管畸形和部分性功能疾病,能大大减少医源性损伤、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配备华东第一、全国第三辆移动脑卒中单元,装有车载CT,可车内完成第一时间诊断和溶栓治疗,为患者进一步救治争取宝贵时间,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2018年10月,全省首台第三代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TiRobot系统启用,标志着医院骨科手术正式迈入了智能化、精准化、微创化的机器人手术新时代,也开启山东省骨科智能时代。今年初,一位严重骨盆骨折车祸伤女患者,慕名辗转前来,接受机器人放置钉固定手术,不仅出血量很少,而且只留下几个几乎看不出的疤痕,使这位年轻爱美的瑜伽教练重获新生。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和技术的引入,更让患者受益。基于计算机技术和腔镜技术组合的微创手术,创伤小、愈合快,以其精准性的微创优势和更稳定的治疗效果,大大缩短了病人的住院时间,改善了愈后。腹部无任何辅助切口的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atural orifice specimen extraction surgery,NOSES)则避免了腹壁的切口,真正实现了“微创”,在减少切口相关并发症的同时,大大减轻了患者心理和精神压力,促进了患者的术后快速康复。

山东省首例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手术,使64岁的女性晚期肝内胆管癌患者重获新生,标志着山东省肝胆外科手术达到新高度。由于恶性肿瘤与下腔静脉粘连,常规手术已无法切除肿瘤,经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徐克森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家鸿反复研究论证后,决定采用董家鸿创立的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手术治疗。患者经历5小时无肝期,手术历时11个小时顺利完成。

着眼未来,搭建人才成长平台

人才兴,则百事兴!人才、技术和服务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关键在理念、定位和方向。

高层次嫁接,构建优势学科集群,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实施“人才强院、人才优先”战略,以学科建设为依托,高水平谋划,高起点布局,瞄准国内学术制高点,培养全国医学领域叫得响的领军人物,建设强势学科。

着眼未来,培育各层次青年人才,发挥标杆引领作用。王传新认为,构建学科人才梯队,选好“苗子”,培养后备骨干力量,对医院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医院通过选拔“杰优”“青优”,设立青年人才基金,实施青年人才支持计划,出台多项政策吸引海内外重点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等举措,为青年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吸引了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南大学等中外知名高校的众多医学博士。同时,立足国际化培养,让医护人员走出去,到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专业科室进修学习。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每个人提供干事创业、成长发展的平台。据王传新介绍,遵循医学发展和人才的成长、发展规律,在全院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厚植适合人才发展、成长的沃土,为医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只要优秀,又足够努力,就有成长平台和发展空间;付出多,获得的回报就多;工作好,得到的就多,职工凝聚力大幅提升。”王传新说。人事制度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为有能力、有才干的人提供公平晋升通道。护理人员职称晋升,打破身份限制,合同制职工卫生技术岗位聘任242人,首次开展工勤技能岗位评聘。破除管理队伍身份限制,调整中层干部和临床医技科室负责人,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开展12场次系列培训,最大限度地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深化跨学院结对模式,与护理学院、体育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做实14个学科与基础医学院结对合作,外聘专家科研培训,国家级课题数目大幅增长。

未来和希望激发出年轻人无尽的激情和力量,也带来了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医院立足医学前沿领域,牵头成立山东省干细胞学会,承办中国干细胞第八届年会和第三届精准医学高峰论坛。积极融入全国高水平多中心研究,共同发起全国多中心前瞻性肝癌极早期预警标志物筛查项目,创建中国肺癌防治联盟早期肺癌筛查示范基地,引领区域诊断技术和学科发展。获批山东省医学检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山东省肿瘤标志物检测工程实验室、山东省肿瘤标志物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大学3D打印口腔医学研究中心等平台。在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审批结果中,单单检验医学中心就斩获5项基金课题。

质量第一,18项核心制度保安全

“医院管理,质量、安全永远居第一位!”王传新认为。

创新质量管控体系,形成适合医院发展的多层次、个性化闭环管理体系,助推医院管理升级。以医疗质量安全为中心,完善各类医疗制度,普及标准化、质量建设,使治疗更严谨、科学、规范。

强基固本,将核心制度落实到基本单元。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是医疗质量与安全的基础,医院自2011年在省内率先建立科室质控活动体系,制定《科室质控小组管理办法》《科室质控员管理办法》等配套规章制度,明确科室主任、质控小组和质控员的职责,规范质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建立相应的培训和考评机制,定期深入临床一线开展质控活动。通过科室层面扎实的工作,确保《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危急值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等18项医疗质量核心制度的落实。

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医疗服务。近三年,医院平均住院日缩短1.22天,疑难危重比提高6.6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在45%左右,连续两年获山东省品管圈大赛一等奖,2018年获全国品管圈大赛一等奖。

医院先后举办过三届国家级质量持续改进培训班,来自省内外120余家医院参加学习,医疗安全质量体系受到了国内同行的一致好评。在2018年首届国家医疗标准执行竞技赛上,山大二院检验医学中心报送的《HbAlc检测标准执行体会》荣获全国二等奖,被评为“国家医疗相关标准执行竞技赛示范案例”。

积极融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建智慧医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大幅提升医院运行效率,改善就医体验。

流程再造“让网络多跑路,让病人少跑腿”。整个就医过程,无缝隙连接,实现让病人花最少的时间看完病。医院早在2014年全省率先开通线上支付、便民服务,联通院内自助机,新增扫码支付、一站式退费服务;2015年围绕患者,开展就医流程再造,优化门诊预约流程,大大提升服务质量和患者就医体验,实现“线上预约”复印病案“零跑腿”;2016年围绕医生,优化诊疗流程,方便医患双向交流,医生可以实时了解掌握患者诊疗信息,为患者提供全景视图;今年10月份,医院实现出院病人病区结算、后台审核、网上支付,最大限度地便民惠民。

“互联网+医疗”也为分级诊疗提供技术基础。通过远程医学手段,实现和帮扶医院的交班、会诊、教学,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更便捷、顺畅。

文化引领,建设有温度的医院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建设健康中国战略路线图的大背景下,山大二院坚持“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努力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作出贡献。医院党委书记袁魁昌表示,医院持续关注人文精神的构建,让医学回归到人,回归现实,回归人文。通过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方式感染、熏陶,形成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医院文化氛围。

医者因生命而伟大,医生职业注定了要有崇高的医德。今年除夕,回老家过年的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孙强,仅呆了5个小时,接到急诊电话,就急忙开车赶回,成功为一位动脉夹层患者实施手术;甲状腺外科主任医师齐玉忠教授,每次手术前都要给患者耐心讲解,精细手术,被患者亲切地称为“绣花使者”。

一个个感人的瞬间,让医患饱含温情,让医院充满温暖,向社会传递温度,“有温度的医院”品牌越擦越亮:儿外科79岁陈雨历教授在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卧床”答疑慕名而来患者“临床”问诊,这一感人“换位”获山东十大凡人善举;第二手术部护士张慧半蹲1小时举手机播放动画安抚手术患儿,人民日报、央广新闻及YouTube等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被评为“齐鲁最美健康卫士”;跨越8年的800元钱,回放了血管外科医生吴鹏仁爱之行;援华池队员朱晓波,用近万次球囊按压挽救了出生仅仅13天的新生儿;儿科护士李蕾一个多小时的贴身拥抱,温暖了患儿也温暖了寒冷的冬天;关节外科大夫尹翔宇俯身急救晕倒老人;消化内镜中心护士吴付运救护突发癫痫女子……

医护人员用身体力行,诠释了“以人为本”的职业理念,践行了救死扶伤的医者誓言。

细节决定成败。以无痛分娩为代表的舒适化医疗,不仅关心病人,注重患者隐私保护,帮助患者排解、减轻治疗过程中的痛苦,还把新技术运用于每个细节。在麻醉过程中,为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麻醉针先缓慢进入黏膜层,产生麻醉效果后再逐渐推入。

家国情怀、心系天下,用精湛的技术奉献社会,捍卫人民群众生命健康。2013年医院组建“光明行”团队,致力于公益医疗救助服务。2014年7月开展了“青海光明行”大型公益活动;2017年开展“喀什光明行”公益活动,免费帮扶600例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到2019年,“光明行”团队的公益足迹已经遍布青海、山东革命老区、新疆喀什、陕西子州等地,累计免费完成千余例白内障、手足畸形及脑瘫手术,为偏远地区的老百姓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也彰显了公立医院的责任和担当。

深入广泛开展科普活动,作健康传播使者。每年一届“科普最强音”健康科普大赛已成为传递医学知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医界好声音。大赛采用“中国好声音”模式,借助小品、情景喜剧、现场示范、动画短片、抖音小视频、临床实例、运用道具等不同的演绎形式,将医学知识和科学态度传递给公众,入耳入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用性。

组建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四叶草CPR普及志愿服务队,开展“贵在知心,救在身边”全民普及心肺复苏志愿服务活动,目标是至2035年济南周边县区的群众CPR普及率达到100%。

开设慢病管理课堂、乳腺患者沙龙、造口患者联谊会、肾友联谊会、孕妇学校、助产护理科普讲堂等一批有特色的科普宣讲阵地,通过每月定期举行科普教育活动,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给健康人提供防病指导,同时针对慢病开发了教育管理软件,将患者每次就诊后的各项数据进行录入,根据患者的各项指标控制水平指导定期复诊。

新时代,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山大二院从一片“荷园”中起步,在扁鹊故里奋进;一位位激情高涨的山大二院人,秉承着百年齐鲁医学的血脉,胸怀为人类健康事业奋斗的梦想,牢记初心,砥砺前行,努力建设患者满意、员工幸福、社会认可的新型三甲医院,努力创建完善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新模式。

(张瑞雪 张静 张华美)

79岁老教授病榻上问诊

手术室护士半蹲1小时为小患者播放动画片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规划图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至善楼

新闻推荐

绿了群山富了乡亲 华池县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梅金娟8月25日,在华池县悦乐镇高河村,村民张武林和妻子刘光平又开始了忙碌的一天:做饭打扫卫生,收拾棚圈、给奶牛添草料。忙...

华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华池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