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巨变远超想象 祝福四川明天更加美好
9月28日,四川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上的党的建设厅,展厅顶上有一块四川地图,当观众在屏幕前按下拍照键,自己的照片就能投影在地图上,随着拍照的人越来越多,地图会被大家的照片填满。 本报记者 郝飞 摄
四川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上,观展群众感言——
拿着手机,在展区长时间驻足,对着展板拍照……9月28日,四川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吸引了不少群众前来参观。记录着70年巨变的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激荡起观众内心的自豪感与无限感慨。
“巴蜀巨变,远远超乎想象!”观展的成都退休教师童华池说。□本报记者 伍力 任鸿
城乡巨变 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川人的奋斗不息
省级综合馆经济建设板块,一张张清晰的柱状图让四川经济的飞速发展“一目了然”,多张城市新旧面貌对比图展示着城市变迁。“36年前,天府广场周边都是低矮的建筑,现在都变成了高楼大厦,变化太大了。”不少观众走到这里都会拿出手机拍下这组天府广场对比图。
再往里走,上世纪50年代一位农民在自家田地上举着新分田地面积牌子的照片,吸引了成都飞机工业公司退休员工文高仕的注意。“我今年77岁了,分田地的时候才几岁,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家里分了几亩水田,当时我的父母觉得,有地种,日子就有盼头了。”
老家在南充的文高仕专门来到南充馆参观,看到“南充2018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贫困县‘摘帽’”的成绩,文高仕由衷的自豪,“我最近才回仪陇农村老家看了,毛坯房没有了,砖瓦房建在青山绿水间,简直赶得上城里人住的别墅。”
展览还有个令文高仕自豪的展品——成飞制造的首架国产大型客机C919机头图片。“我的儿子参与了这个飞机头的制造,他负责检验工作。”文高仕特意拍下照片带回家跟儿子分享。
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川人的奋斗不息。
参观完省级综合馆,28岁的省直机关公务员雷宇来到展馆尾部的互动台旁,按下点赞按钮,一幅四川地图模型的电子屏上出现了雷宇的照片和“第11名,点亮四川逐梦者”的文字。“参观到这里,我看到了前辈们的奋斗历程,是他们点点滴滴的辛勤付出才有了四川今天的成就,这个点赞送给前辈们。我也要为我们新时代的逐梦人点赞,希望以后新中国成立80年、90年、100年的成就展上,也有我们这一代的成就。”雷宇告诉记者,这次参观带给自己莫大的鼓励,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像前辈们一样,成为四川发展的中流砥柱。
生活巨变 体现在衣食住行,也体现在社会风尚
对观展,74岁的童华池格外期盼。“我捐出了不少老物件,想来看看有没有在展览中呈现。”1978年的高考体检单、1977年的缝纫机、自己看的第一张电影票、上世纪80年代的电报……他将这些带着时代印记的物件悉心收藏。“这些老物件也是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见证。以前,觉得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美好生活应该有的样子了,现在的生活场景远远超乎想象。”
童华池告诉记者,自己已换了更大的住房,买了车,自驾游了大半个中国。“以前,这些想都不敢想。”
在时光情景厅,他看到了自己捐出的一台1999年购买的台式电脑。“这是互联网时代开启的见证。有了互联网,我的生活可以说完全被改变了。”童华池告诉记者,以前都是通过电报和省外的好友联系,现在,一条微信、一个视频,就能拉近大家的距离。
也是在时光情景厅,58岁的成都市民刘玉玲找回了不少回忆。“我们以前的结婚证就是这样的。这样的粮票,我家里都还有。”刘玉玲感慨。
“以前我们关注的都是吃饭穿衣,每天上班、下班,现在,日子过得好了,我们也开始关心生活环境了。”刘玉玲告诉记者,退休之后,她加入了社区的志愿者队伍,参与垃圾分类指导、交通劝导。在她看来,几十年间,发展的变化不仅体现在衣食住行,也体现在社会风尚中。“社区基本每个月都会组织宣讲环保知识、法律知识等,我感觉这些年大家的素质都更高了,社会更和谐了。”
和刘玉玲一同来参观的,还有其他几名社区志愿者。参观结束后,大伙儿在展厅前拍下视频发到了各自的朋友圈:“祝福四川的明天更加美好,祝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梅金娟随着建党节的过去和国庆节的临近,近日华池县南梁镇荔园堡村村民郭翠玲夫妇的农家乐也迎来了今年以来的人流...
华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华池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