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明小香菇撑起致富大产业
本报讯(通讯员李旺发)“香菇这东西在日常管理中得多观察,及时给菌棒翻身,像这个两天后就可以采了,采摘的时候不能让它全开了,开了影响营养价值和卖相。”深秋季节,在杜小明的香菇种植大棚里,他一边忙碌,一边给笔者介绍。
今年31岁的杜小明,是华池县王咀子乡王咀子村人,也是华池县金色田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起人和负责人。杜小明原本是一名货运汽车司机,由于经常全国各地跑,无意中发现河南、陕西等地的食用菌种植效益特别好,决定回家搞香菇种植。
近年来,华池县以“三变”改革为契机,按照“331+”“村社合一”的模式大力发展扶贫产业,杜小明回乡创业的想法正好和县上的扶贫政策相吻合,得到了乡政府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今年3月份杜小明建起了香菇种植大棚并成立了合作社。
“咱们家乡的菇全都是从外面运输过来的,本地菇的市场占有率不到1%,我觉得这个市场前景很大,回来后就把车卖了,筹钱建了四个棚。”看着拔地而起的四座温棚,杜小明信心十足。大棚建起来后,杜小明又与村里的贫困户签订合同,鼓励他们以资金、土地、劳力等入股合作社,开始种植品质好、出菇率高、市场前景好的808短菌龄香菇。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虽然身处山区,但这里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香菇种植。据了解,4至10月份为最佳出菇季节,而这个时间段正值南方出菇淡季,这样就填补了南方出菇时间空白,形成南北互补的局面。
当头一茬香菇卖出去后,又有不少贫困群众选择入股合作社抱团发展,杜小明也同宁夏青源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技术支持和保底回收协议。目前,合作社已吸纳当地贫困户17户。据杜小明介绍,合作社现种植香菇2.5万棒,每棒可产5茬菇,一个棒总共出菇量是1.2到1.5斤,每斤按市场均价6元出售,2.5万棒菇每年就可收入18万元到22.5万元,除去成本10万元左右,合作社每年纯利润8万元到12万元。
“我入了两万块钱,入股后我就在合作社务工,目前感觉跟打工的收入差不多,月收入1500块钱,主要是能顾上家,而且还有分红,我对这个分红还比较看好。”王咀子乡王咀子村村民杜彦伟对合作社的发展前景很是看好。旁边给菌棒翻身的社员栗旭春也笑着说,“打工太累,合作社在家门口,挣钱种地两不误,比漂在外面强多了,而且合作社也刚刚起步,采取收益循环发展,目前务工和分红收入都近3万元了,所以慢慢来,前景很好。”
谈到合作社下一步打算,杜小明说他将带动贫困群众整合资源、聚零为整,扩大香菇种植规模,以小香菇撬动大市场,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小香菇成为致富大产业,并力求实现与农产品市场对接、超市对接、网络对接,达到农产品效益最大化和农民收益最大化的目标。
“今年试验了一个早春钢架大棚,种出的蘑菇也很好,明年我们就扩建到20个钢架大棚,扩建后可以带动全乡的贫困户,保证至少10户以上的贫困户在合作社长期务工。”杜小明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温军平)按照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统一安排,9月27日至28日,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市扫黑除恶专项斗...
华池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华池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