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位农民发明家的艰辛创业路

甘肃经济日报 2016-09-13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郭月明

发明家这个称呼,听上去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其实不然,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了不起的人物。镇原县农民李社银发明的废旧地膜捡拾机系列不仅获得4项专利,而且实现了帮助农民捡拾残膜回收再利用、保护环境的变革。目前新疆、河北、宁夏等地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

然而,纷至沓来的订单,也给这位农民发明家带来了不尽的烦恼。这是怎么回事呢,故事得从头说起……

镇原农民造出国内首台地膜捡拾机

在镇原县武沟乡孟庄村一座废弃的砖厂院子里,不时传出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和电焊切割金属的声音。

如果此时你问周围的村民,大家一定会说李社银又在搞发明制造。提起李社银,附近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他现在已经是有4张专利证书的农民发明家了。9月10日晌午,在这座废弃多年的砖窑旁边,李社银从一个类似简易车棚的地方踩着厚厚的尘土走了出来。

专程从县城赶来的县科技局干部贾简华握住李社银的手说:“老李,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的玉米秸秆收割粉碎还田残膜捡拾机专利申请又获得成功!”

出人意料,听到这个喜讯李社银只是平静地“呵呵”了两声。

“这是我生产残膜捡拾机的加工车间。”指着那间工棚,表情憨厚、皮肤黝黑的李社银对记者说。

走进工棚,角铁、钢管、螺丝和机械构件摆放的到处都是。几位工匠正蹲在一个残膜捡拾机前调试零件。

“经过七次设计改良,现在只要8分钟,就能将一亩地的残膜捡拾得干干净净,如果靠人工捡拾,每亩地最快要一天功夫,还不一定能捡拾干净。”老李指着一台已经组装好的机器对记者介绍,“如果按一台机器每天最少捡拾100亩地计算,一个月就能从地里捡回2吨残膜。”

“每天脑子里都在想到底该怎么做好它,有时躺在炕上琢磨出新的思路,就马上下炕制作模具……”李社银说,制造残膜捡拾机,他遇到了不少困难。由于切割角铁比较困难,他试过用木头、塑料来代替钢材,并摸索着画图纸,加工模具,一次又一次地反复试验。20多年过去了,李社银手工打造的国内首台捡膜旋耕一体机终于在镇原问世,这一技术填补了一项国内空白,并获得国家专利证书。

去年11月,在定西市香泉乡举办的全省废旧地膜机械化捡拾现场示范演示会上,这台拾膜干净利落、废膜回收分离清楚,还有松土等功能的“地膜捡拾机”引起与会专家、学者及农民群众的广泛关注,要求订购和联合生产的厂商络绎不绝。

创新行动从回收废膜治理污染开始

近年来,镇原县全膜玉米种植规模达到上百万亩。

李社银说,“乡亲们种的全膜玉米多了,留在地里的残膜成了污染环境的一大危害,我就想着在捡拾残膜,回收再利用上做点什么。”

早在十年前,李社银在全县乡村建了20个废旧地膜回收站。他采用先付费后收残膜的方式,发动全县中小学生利用节假日勤工俭学捡拾残膜。

近两年,县政府拿出专项资金,支持李社银在武沟、马渠、庙渠等乡镇设立回收点,以100公斤残膜可免费领取一卷新膜加100元补贴款的方法鼓励农民上缴废旧农膜。短短两年,李社银回收了1000多吨残膜。

在回收残膜时,李社银又费时一年多,自制了一台残膜清洗造粒机,每日可加工生产800公斤再生聚乙烯颗粒。同时,他还研发制造了一台塑料板生产机,将残膜加工成塑料板,成了百姓储存粮食的“陇东粮仓”。

李社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2吨废弃农膜可加工成1吨塑料颗粒,继而生产出0.96吨塑料板,成品率达80%以上。

“自李社银办起了残膜回收站,调动了村民们捡拾残膜的积极性,既环保又有收入,变废为宝。”贾简华说。

当地农民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用地膜6公斤左右、市场价七八十元,回收残膜后不仅给一卷新膜还给补贴款,关键是将地里的废膜及时清理掉后,再不会污染土地。

创业梦想一路艰辛一路前行

在旱作农业生产中,农膜为西部地区的粮食增产增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增产与污染有矛盾,回收和降解有难度,如何探索白色污染的解决之道,一直是困扰农业生产的“老大难”问题。

“为了发明残膜捡拾机,我先后‘钻\’了20多年。在农村来说,这会被人戳脊梁骨的。”李社银对记者说,20年前他放弃打工后,除了回收残膜,整天在搞发明,在村民眼里,自己就是好吃懒做的典型。

“家人支持你搞发明创造吗?”记者问。“唉!因为我顾不上家,3孔旧窑洞塌了,几亩地也撂荒了;85岁的老母亲如今双目失明……”李社银叹息着说。

“妻子和孩子呢?”记者又问。“几年前,因为我购买材料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还欠了四五十万元债,妻子和我吵架,外出打工再没回来。两个娃娃也都到南方打工去了。”说这话时,李社银背过身去揩拭了一下眼睛。

“赔了这么多钱,你还坚持?”记者接着问。

“赔钱多少先不说,主要是想把家乡的生态环境治理好。”李社银这样对记者说。

“他带着双目失明老母亲,住在废弃的砖厂里创业,有时忙得一天只吃一包方便面,日子过得十分艰辛。”贾简华插话说。

去年,李社银借了一位亲戚的2000元,拖了一年没还上,亲戚要账时一言不合竟动了手,今年春节他和母亲是在医院过的。

“这都是小事,最愁的是‘跑断了腿、磨破了嘴\’,还是没贷到款!”为了贷款,这两年老李跑遍了县里所有的银行,但最终因缺少抵押资产未能如愿。

“就这几天,有四五十台订单,因没钱购材料只能搁着。”李社银焦虑地说。

让李社银感动的是,最近,县农技站又订购了19台机子,目前已分发到各乡镇投入使用。为了解决生产资金,县政府、农业局和科技局的几位干部出面到银行为老李担保,尽管贷款没办成,但让他感受到了支持的力量。

最近,新疆、河北,内蒙古等地催着订购100多台机器。“我不敢和客户签合同。没钱买材料,这是摆在我面前的最大难题。”纷至沓来的订单给这位农民发明家带来了不尽的烦恼。

这几天,老李正在加紧组装宁夏订购的22台残膜捡拾机,像传动装置、轴承等比较精细的零部件委托西安两家工厂生产,仅配件加工费,一次就得支付二三十万。“这笔费用还没着落呢!”

“秋收已经开始了,客户催得紧。”李社营请来几位帮手夜以继日地组装机器。

记者发稿时传来消息,甘肃省废旧农膜污染综合防控现场观摩会最近在华池县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就当前全省废旧农膜污染综合防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导。有关领导表示,甘肃将积极争取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不断研发循环发展新技术,变废为宝,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实现多赢。

消息传来,李社银神情一振,他期待着、思考着、奔波着……

新闻推荐

华池加大查处“影子银行”力度

本报华池讯(通讯员田力)华池县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认真清理“影子银行”,加大非法集资的查处力度,积极化解金融风险。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4.2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8.03亿元。2014年,华池县依托县域优...

华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华池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