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南梁“红色旅游”悄然兴起农民创业甩贫困

甘肃经济日报 2016-03-01 00:30 大字

据新华社兰州电黄土高原上,密密匝匝布满了窑洞。开春的革命老区南梁,人们在土崖向阳处,又箍起一孔新的窑洞。提起窑洞,在黄土塬上住了半辈子的郭翠玲难得面露笑容。过去,住窑洞意味着贫穷落后,而现在,她家5孔窑洞门前车流穿梭,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气和生意。49岁的郭翠玲,住在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南梁镇荔园堡村的一处山坳。在这里,她和其他15户邻居,借自家窑洞办起了农家乐,统称“南梁1号院”。1号院里的农家乐各有其名,郭翠玲思来想去,给自己的农家乐起名“红色庄园”。

南梁红色积淀深厚,与延安一脉相承。但因为干旱缺水、资源匮乏,南梁人民多年来一直与贫困作斗争。

“可把苦下扎实了。”郭翠玲形容以前的日子说。30年前结婚,她和丈夫没房子,只能借别人的窑洞住。后来,他们箍了3孔石窑,每一块石头都是他俩从山里拉回来的。即使有了居所,洞里穷得啥都没有,只有锅碗和缸,还有放嫁妆用的两款老式木箱。2014年,郭翠玲家门口的砂石路变成了二级公路。这条路西接县城,东面直通1000米外的南梁革命纪念馆。此外,道路两旁栽种了油松与国槐,村民们的家门口还首次有了路灯。

慢慢地,荔园堡村有了人气。郭翠玲和村民们发现,每年来南梁旅游的人不少,应该想办法让远方的客人留下来。2015年3月,村委会组织村民们,前往陕西延安等地考察红色旅游。“我一看,人家的农家乐里,也是咱的土炕,我想仿照尝试一下。”这次外出参观,让郭翠玲印象深刻。

去年郭翠玲贷了7万元,把自家5孔窑洞认真打扮了一番。记者走进一看,粉刷后的窑洞,吊顶盖着PC板,土炕边镶上了瓷砖,上面铺一张白色床单,电视机、火炉、餐桌俱全。墙上的手工荷包和剪纸,还有窑洞门口挂满的辣椒、大蒜和玉米,无不透出一股农家味儿。

去年劳动节,“红色庄园”正在装修,就迎来了第一批客人。郭翠玲说,自己最忙的一天,窑洞里客人坐不下,饭桌都摆在了大院,有的客人实在等不及,选择亲自下厨。开业至今,“红色庄园”经营纯利润是6万多元。郭翠玲说:“收入比我前几年都要好,很多客人尝了我的饭菜后,说下次还来。”

每年5月至10月是荔园堡村旅游旺季,不乏周边自驾游客。村民们不得不商议,每户都腾出些空地,由村委会投资,在路边开辟出一块停车场。

当地干部说,“红色庄园”的成功只是“南梁1号院”里的普通案例。“起名1号院是村委会的决定,就是希望通过这一批农家乐的试验,村子里能陆续出现2号院、3号院。但是,这一切都要让市场决定。”荔园堡村党支部书记张振杰说。24岁的高丽是郭翠玲的女儿,今年即将大学毕业。她说:“希望自己毕业后能回到南梁。这里游客越来越多,发展前景正好。”

说起“红色庄园”的未来,高丽接过了母亲的话茬。“现在1号院里各家的风格大同小异,我想给‘红色庄园\’换一种主题。比如把上一辈人用过的东西,煤油灯、铜勺子都搬出来。让来1号院的城里人,既能感受乡村风情,又能体验民俗文化。”高丽说。

新闻推荐

华池废膜回收量突破500吨

本报华池讯截至今年5月16日,华池县累计建成废旧农膜回收企业12家,回收网点79个,示范区6个,农牧部门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宣传培训27场(次),培训人员达65人次,共回收废旧农膜500吨。...

华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华池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