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幸福院”: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 家门口的“养老院”相互帮助就像一家人

甘肃日报 2013-09-06 08:28 大字

“幸福院”: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

家门口的“养老院”相互帮助就像一家人

本报记者 朱宇鲲

通 讯 员 康小川

农村留守老人增多

城镇化飞速发展,不少农村人口涌向了城市,随之而来的是农村留守老人慢慢增多,他们出行不便、生活困难、缺少关爱。

记者在华池县上里塬乡甘其村采访时,村里一位老人感叹道:“农村空了,家空了,我们整天与鸡狗为伴。”

这个村原来住着4户人家,近几年一户随着儿子进城了,另一户也搬走了,整个山头就只剩下两户人家。

村民越来越少,这也让农村老人在就医、购物、交流等方面出现了新的困难,还有随之而来的精神孤独和寂寞。

五蛟乡九条沟门村67岁的赵贵老人说:“看病、生活都有困难,但不能给在外打工的儿子说,怕耽误他们赚钱。”

乔河乡虎娃村的朱虎子,这几年一直在外务工,自己盖起了新房,还买了一辆二手桑塔纳轿车。他说,长期在外,自己的老人没法照顾。下一步他打算在离家较近的乡镇开个电焊部,这样方便照顾老人。

在偏远山区,农村老人的养老,已经成为需要迫切关注的社会问题。

家门口的“养老院”

面对农村养老问题,华池县逐步探索,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下棋、打牌、聊天、看书……在华池县悦乐镇温台村的“老人互助幸福院”,留守老人们悠闲地聚在一起,度过晚年时光。

早在3年前,华池县就在偏远乡村试点成立了村级互助养老服务中心。

一大早,温台村年过七旬的村民曹得贵老人跟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村里新建的“老人互助幸福院”,在健身器材上锻炼,活动筋骨,跟同村老人一同聊天谈心、读书看报……曹得贵老人把这里称为“家门口的乐呵院”。

曹得贵的儿子远在广东打工,一年很少回来,他成了村里的独居老人。“以前是社会救助、好心人捐助、五保户补助。现如今,村里建起了‘老人互助幸福院\’,老人们的生活得到了照顾。”提起受益于互助养老的事,曹得贵很开心。

在柔远镇小西沟村,村委会副主任、老年协会副会长杨智麟无偿提供了4间房屋,建立起了“互助老人幸福院”,设立了休息、娱乐、医疗咨询、阅览室、购物点和助老餐厅,配备了象棋、扑克和健身器械,为村里35名老人提供服务。

“‘互助老人幸福院\’产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杨智麟说,不仅解决了老人精神孤寂的问题,还避免了与子女长期生活产生的摩擦、纠纷。

白天,老人们来这里相聚交流、互助互娱;晚上,想住即住,想回家便回家。2013年,杨智麟还联络10名青年志愿者组成服务队,使该项服务向邻村拓展,让当地老人在家门口享受到和城里一样的养老服务。

“让需要帮助的老人来到‘老人互助幸福院\’,我们把这种服务叫接待服务。”华池县老龄办主任李元栋介绍,华池县充分利用旧村部、旧校舍、农户旧庄园等,改建成“老年互助幸福院”,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休息、聊天谈心的场所,有不少志愿者加入了“接待服务”的行列。

相互帮助就像一家人

留守老人之间互帮互助,时间长了,就像一家人一样。

在华池县乔川乡铁角城村,章宗强和刘贵峰两家的子女都在外地打工。两家老人多年来一直都是你帮他、他帮你的互助服务,配合默契。

“我们几个老相好,最喜欢的就是干完农活后一起下棋,热闹!”章宗强说。

在刘贵峰看来,儿女们平时不在身边,邻里之间的老人通过互帮互助、一起娱乐找到了各自的爱好,欢乐融洽的氛围使他们远离了孤单与冷清。

平日里,他们之间相互剃头、耕种、收割,上街代购物品、药物,一起聊天、拉家常,相互调节家庭矛盾。

柔远镇城关村的张建芳今年62岁,妻子去世多年,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张建芳与邻居虽然上了年纪,但是身体还很健硕。通过“老人互助幸福院”的平台,经常参与互助服务,让他们减少了失落感和孤独感,有了一个安度晚年的好去处。

华池县老龄办主任李元栋告诉记者,近几年,县上按照农村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不断探索和完善“乡村级主导、协会领办、政府支持、互助服务、社会参与”的新型农村养老模式,既符合传统理念,又推陈出新。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渐渐从单纯的家庭问题发展成社会问题。在华池县一些山区偏远村庄,一种新型的互助养老正在逐步推行,接待服务、上门服务、结对服务、互助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渐渐地成为适合农村养老的新路子。

老人在“幸福院”休闲。  本报通讯员 禄永峰  

新闻推荐

【德润陇原】“爱心粥”温暖医患情

【德润陇原】“爱心粥”温暖医患情本报通讯员梅金娟张蕾近日,在华池县紫坊畔乡,怀孕9个多月的贺芳突感不适,随后被村里的乡亲们手忙脚乱地送进了华池县人民医院。到了医院,贺芳被送进妇产科,跟着赶来...

华池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华池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