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天地见证时代变迁—— 姜淑珍与98斤粮票的故事

陇东报 2018-11-10 01:00 大字

本报记者 李馨怡

“这98斤粮票再也没有用场了,但经常拿出来翻看,就会想起过去的那些事……”74岁的姜淑珍用布满皱纹的双手颤抖地摩挲着自己存放了40多年的《粮食关系证》,跟记者讲起了一段关于粮票的故事。

姜淑珍毕业于初级师范学校,先后在宁县早胜镇、合水县吉岘乡当小学教师。1960年,姜淑珍与在宁县早胜乡农行营业所工作的李清德结为夫妻。姜淑珍的结婚嫁妆里最值钱的是丈夫李清德亲手给她戴在手指上的一枚金戒指。李清德是江苏南京人,毕业于西北会计学院,当年为响应国家知识青年下乡支援大西北的号召来到合水县。姜淑珍记得丈夫李清德说,他第一次来庆阳时,坐了好几天火车、汽车,进入宁县境内换成了马车。感觉当时的庆阳十分落后,道路坑坑洼洼、物资十分匮乏。

1962年,姜淑珍办理了属于自己的《粮食关系证》。这一年,姜淑珍随丈夫插队来到合水县吉岘乡从事教学工作。当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全国大面积闹饥荒,姜淑珍的四个孩子先后出生,生活十分困难。上课的时候,有些学生饿得坐都坐不稳,不少学生因贫困辍学。“那时候最大的心愿就是每天都能看到教室没有缺席的学生。”姜淑珍说,看到她的忧虑,丈夫李清德提出带贫困学生回家吃饭的想法。

得到丈夫的支持,姜淑珍便挨家挨户去辍学的学生家里做思想工作,叫他们继续上学。还在自己家设起了“小饭桌”,放学后把饿肚子的学生三三五五的带回家和自己的四个孩子一起吃饭,晚上再为他们一起辅导功课。在姜淑珍家的窑洞里,她为学生缝棉袄、补裤子……

1982年,由于既要养活自己的孩子又要帮助困难学生,姜淑珍便拿出那枚结婚戒指换了98斤粮票。姜老师说,那年她有6个学生要去外地上学,她和丈夫商量用结婚戒指换了98斤粮票,准备给每个学生分16斤。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丈夫李清德突感身体不适,被查出患有肝癌,先后在西安、南京等地就医毫无起色。在南京,他不顾父母反对,催促姜淑珍带他回庆阳。辞别父母,在抵达庆阳的第二天,他就去世了。

李清德的突然去世,让姜淑珍备受打击,一向要强的她在床上病了三个多月,所有的事情都搁置了下来。“以为自己会随丈夫而去,有一天早晨,我被细微的哭泣声惊醒。原来是我最小的儿子躲在墙角哭泣。我不能倒下,我还有孩子们。” 姜淑珍说。

看着用丈夫唯一的信物换来的98斤粮票,振作起来的姜淑珍像换了个人一样。她默默地将粮票藏到箱子底,挑起家庭重担,用心工作、养育孩子,尽管困难,她却依然坚持帮助困难学生。如今,姜淑珍的大儿子从事会计工作,老二老三考上了大学,最小儿子的从事了金融行业,媳妇一个个娶进门。姜淑珍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姜淑珍说,那98斤粮票,再也舍不得送人了。每当姜淑珍整理家中的老物件,翻到这些粮票都会讲起困难时期的生活,教导孩子们珍惜每一粒粮食和现在的好日子。

如今,小小的粮票已成为历史,留存在一代人的记忆当中。从窑洞到砖瓦房,从棚户区到如今几十层住宅楼;从买粮用粮票、买布用布票,到了如今一部手机就能方便购物;从车马慢、书信远,到了飞机2小时从南飞到北,手机视频对话……“眼下,我们生活在幸福美好的时代。”姜淑珍说。

今年,远在天津的齐先生在与姜淑珍通话时说道:“姜老师,还是怀念您做的臊子面,那才是幸福的味道。”原来,这位齐先生幼时曾饿晕在玉米地里,是姜老师将他救了过来。“不记得有多少学生来过我家了,如今,上街去不时有人叫‘姜老师’,也想不起是自己带过的哪一届学生,但听到那一声姜老师,心里就很满足。”姜淑珍说。

新闻推荐

合水 “四聚焦四整治”推进作风建设

本报讯(通讯员唐继康)今年以来,合水县纪委监委针对扶贫领域存在的“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

合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